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情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归纳出安徽地区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辨证分型、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病程长度等因素之间的规律特征,发病前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不良情绪、饮食睡眠情况、有无基础疾病、季节等),异常的相关检查及伴随疾病情况。从中医体质的角度出发,探索突发性耳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安徽地区中医药预防、诊断及调治突发性耳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病房首次治疗的研究组3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对照组300例体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突聋一般情况问卷表》(见附表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1-2](见附表二)。以中医基础理论及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九分法”为准则,判断体质类型及疾病证候分型。“中医体质九分法”[1-2]将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和偏颇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血瘀质、痰湿质),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将收集的结果处理,输入至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安徽地区突聋患者体质类型特征,分析归纳出安徽地区突聋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与体质类型的关联。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男女性别及年龄比例比较,经c2检验,两组性别无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组男性141例,占比47%;女性159例,占比53%。研究组中以41-50岁年龄区间占比最大,为24%(72例),61岁及以上占比20.3%(61例),51-60岁年龄区间占比19.7%(59例),31-40岁年龄区间占比16.7%(50例),19-30岁年龄区间占比16%(48例),18岁及以下年龄区间占比3.3%(10例)。单耳发病率为77%(231例),左耳发病率为52.33%。突聋患者夏季(6-8月)高发,占26.1%,四季病例分布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其中3月、12月为发病高峰。两组睡眠情况、不良情绪经c2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OR值>1,表明是突聋发病的危险因素。饮食习惯、基础疾病经c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经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变、血脂、血糖、颅脑MRI的P值均<0.05,且血脂、血糖、颅脑MRI的OR值>1,表明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且研究组颅脑MRI中的HJB P值<0.001,具有显著差异。3.安徽地区突聋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分布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为主。经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及平和质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据回归系数及OR值>1判断,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是突聋的危险因素,平和质OR值<0,是突聋的保护因素。4.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的中医体质分布:上升型(低频听力下降)主要以血瘀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下降型(高频听力下降)主要以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为主;平坦型(全频率下降)主要以血瘀质为主;全聋型体质占比最多的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5.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听力下降程度的中医体质分布:轻度听力下降主要为阳虚质、气虚质,其他体质无显著差异;中度听力下降主要为血瘀质、湿热质,其他体质无显著差异;中重度听力下降主要为气郁质、湿热质,其他体质无显著差异;重度听力下降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其他体质无显著差异;极重度听力下降主要为气郁质、血瘀质,其他体质无显著差异。6.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病程长度的中医体质分布:气虚质、阳虚质患者大多数病程≦1周,血瘀质、湿热质、阳虚质患者大多数病程≧2周。7.安徽地区突聋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的中医体质分布:所有体质类型中,气滞血瘀证占比最多。肾精亏损证、脾胃虚弱证中阳虚质占比最多。8.预后疗效的影响因素:将突聋患者的性别、饮食嗜好、睡眠情况、不良情绪、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病程长短、听力曲线类型分别依次进行c2检验,结果表明除性别P>0.05外,其余结果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安徽地区突聋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睡眠状况、不良情绪、季节、血脂、血糖、HJB。41-50岁年龄区间发病率最高,单侧左耳发病率高,睡眠障碍或睡眠质量不佳、抑郁焦虑、夏季或温差变化、血液粘稠度高、高血脂、高血糖及有HJB均是突聋的危险因素。突聋发病与性别、凝血、是否伴随基础疾病无显著相关。2.安徽地区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饮食嗜好、睡眠状况、不良情绪、基础疾病、听力下降曲线类型、听力下降程度、病程长短等,与性别无明显关联。3.安徽地区突聋的中医体质特征:主要为血瘀质、阳虚质、气郁质,是突聋的危险体质,平和质是突聋的保护体质。突聋患者体质在各个听力曲线类型、听力下降程度、中医证候分型的分布情况亦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