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面开口式烤瓷冠修复烤瓷固定桥固位体崩瓷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21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模拟临床烤瓷固定桥固位体崩瓷对5种不同类型的固位体设计形态的力学测试,记录固定桥变形或破坏的压力值,与人体口腔的最大(牙合)力相互对比,从而得出在口腔中最大(牙合)力作用下,邻面开口式烤瓷固定桥的固位体所能承受的最小面积.为临床应用开口式烤瓷冠修复烤瓷固定桥固位体崩瓷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设计5种不同类型的固位体基底冠,分为A、B两组,A组:为前牙组,分为两个小组A1和A2。B组:为后牙组,分为B1、B2两个小组,其中B2组再分成B21、B22两组。A1组:去掉崩瓷牙基底冠的部分唇面和切缘,保留舌面和唇侧宽约2.0mm的颈环,样本量为10个。A2组:去掉唇、舌面部分基底冠,保留切缘及唇、舌面颈环,样本量10个。B1组:去掉磨牙(牙合)面,舌尖及舌侧和邻面的基底冠,保留舌侧颈部宽2.0mm的颈环和颊尖(覆盖(牙合)缘约2.0mm)以及颊面的基底冠,样本量为10个。B21:去掉磨牙颊、舌侧的基底冠,保留颊、舌侧颈环2.0mm及近远中(牙合)面基底冠(宽度3.0mm),样本量为5个,B22:与B21相同,但近远中(牙合)面基底冠宽度为2.0mm,样本量为5个。5种固定桥设计的另一端(非研究对象端)均为正常烤瓷基底冠。失蜡法制作2(|)5缺失以31(|)46为基牙的金属烤瓷牙体预备后整铸固定桥模具,在整铸固定桥模具上分别用滴蜡法制作5种固位体和桥体蜡型。在321(|)456固位体和桥体(牙合)方分别垂直熔接一直径5.0mm,长30.0mm蜡线条铸道,放入用红蜡片制成的无盖小盒内,用硅酮灌入,使其露出蜡线条约3.0mm。硅酮凝固后去掉蜡盒取出蜡型和金属模具形成321(|)456固定桥蜡型组合模具,将熔化嵌体蜡从铸道灌入模具内,获得5种321(|)456固定桥组合蜡型共40个。常规包埋铸造,打磨抛光,试戴。试件在金属模具上就位后用WDW-100万能实验机进行压力破坏实验,设定速度为0.5mm/min,记录试件变形破坏时的压力值。计算机自动输出时间—应力曲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5种不同设计形态的固位体的抗压强度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前、后牙烤瓷固定桥固位体崩瓷固位体基底冠的最佳设计。   结果:通过对5种不同形态的固定桥固位体基底冠的抗压强度进行测试,结果显示5种试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值均大于人体口腔的最大咬合力,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四种设计的金属基底冠的抗压强度均大于临床中测得的人体口腔中最大咬牙合力值,均可以用于固定桥固位体崩瓷的修复。   2.前牙固位体基底冠前牙去掉唇侧及舌侧基底冠部分,保留近中远中,切缘及颈环,后牙去掉后牙颊侧及舌侧的基底冠部分,保留颈环2mm及近远中(牙合)面基底冠宽度2mm的设计形式。从美观,功能,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是临床烤瓷固定桥固位体崩瓷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其他文献
分析了现有射频识别标签性能测试标准的国内外现状、技术特点及局限性,探讨了进一步发展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电子标签射频性能测试系统的必要性,论述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及电磁混响室技术的测试系统建设方案,特别是其中的软硬件基本情况。通过对比相关测试的技术特点,明确所建立的测试系统在表征射频识别标签实际应用性能标准化测试方面的技术优势,总结了该系统对于推动射频识别技术向应用层各细分领域深入发展的技术支撑作
一、设置教学情景要具备可执行性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各地區教学设备差异性的存在,因而,应结合目前具备的教学设备去设置教学情境。其所涉及的关于操作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可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这仅仅是可执行性一个方面的体现,另一个方面关于其可执行性主要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应用相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途径。针对我国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于国际化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国内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英语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建议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办学体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充分做到与国际接轨,构建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和国
目的:随着口腔器械、材料的不断革新和理论的持续发展,微创修复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这种技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健康的牙体组织。窝沟龋具有发病率高、由内向外进展的特点,当破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不断在语言学领域里探求英语教学的理论支撑,大学外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学生语言的系统性、功能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