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uGM-CSF和huIL-6这两种细胞因子既具有协同作用又具有互补作用,它们的融合可能构成一种新的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的高效造血因子。基于此我们考虑构建GM-CSF/IL-6融合蛋白。 结构与功能研究表明,GM-CSF N端的1~13位氨基酸并非生物学活性所必需,且干扰与受体的结合。另外,GM-CSF的第9个氨基酸是脯氨酸,把它作为融合蛋白的第1个氨基酸有利于抵抗细菌内切酶的降解。而IL-6N端的28个氨基酸对其活性也不是必需的,去除可提高其活性,研究表明去除前23个氨基酸的IL-6,其相对活性更高。为了利于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及高活性产物的获得,本研究设计了六种GM-CSF/IL-6融合蛋白基因序列,它们分别是GM-CSF(9-127)-IL-6(29-184)(简称GI1),GM-CSF(9-127)-IL-6(1-184)(简称GI2),GM-CSF(1-127)-IL-6(1-184)(简称GI3),GM-CSF(9-127)-IL-6(24-184)(简称GI4),IL-6(1-184)-GM-CSF(9-127)(简称IG1),IL-6(24-184)-GM-CSF(9-127)(简称IG2)。 应用PCR技术对huGM-CSF和huIL-6的基因分别加以改造,同时在二者之间加上连接肽序列(G-G-S-G-S)3,克隆PCR产物,构建含有上述六种融合蛋白基因的pUC18质粒,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六种融合蛋白基因序列均与理论设计完全一致,进一步将融合蛋白基因克隆到pBV220载体,获得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表达质粒分别导入E.coli DH5α和BL-21(Gold)中诱导表达,结果六种融合蛋白在两种宿主菌中均获得高效表达,它们在BL-21(Gold)宿主菌中的表达量均占总蛋白含量的30%以上,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