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研究领域里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最早的语码转换研究始于1959年弗格森对双语制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语码转换研究才开始蓬勃发展。在语言学领域里,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的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研究。其中,语码转换的前四种研究方向在理论分析方面取得丰富成果,如甘柏兹的会话策略理论、迈尔斯·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理论等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但是,这些理论并未能全面客观地解释语码转换现象,并且语码转换的实证应用性研究和相关语料收集匮乏。目前,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是语码转换研究中最全面、最系统的研究方向,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该理论为语码转换研究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框架,不仅诠释了语码选择的动态过程,而且从语言自身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点出发,为语码转换的语言结构提供了宏观解释。与此同时,该理论对语言的顺应性研究的四个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也有利于全面探索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因素,揭示其语言结构和使用动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种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对语码转换进行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的过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现象的本质和发现语言使用规律。在国内,我国现阶段的语码转换研究蓬勃发展,其中,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是语码转换研究的重要理论创新。尽管语码转换受到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但是对于汉英语码转换的语料收集和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这使得笔者有了很大的研究空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英语码转换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并且成为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因此,针对大学生校园汉英语码转换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论文旨在探究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校园汉英语码转换的主要因素,作者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详细地理论分析,并且评价了语境、结构、动态性和意识程度这四个维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频率。为了深入探索这种现象的本质,作者将对内蒙古科技大学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并运用SPSS16.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作者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力图使此项研究更全面、更客观。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作者发现顺应语言现实,即填补汉语语言空缺是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语码转换的根本原因。此外,语言环境、话题、某些特定的心理因素(制造幽默、表达特定情感、追求时尚)也是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作者诚挚地希望该研究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英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并且为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