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场域中的纳西族东巴艺术变异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艺术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大研古城纳西东巴艺术的变异为个案,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框架下着重探讨旅游场域对民间艺术产生的影响,进而探求因旅游开发所触发的当代中国边缘族群艺术变异所带来的民族艺术变迁趋势和后果。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理论背景及理论创新所在。在对“艺术”概念的梳理上强调人类学视野中两大领域对艺术研究的特点、重点和趋势,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对问题和研究状况进行学术综述和分析,进而说明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他者”眼中东巴艺术的渊源与变迁。从“前旅游”的视角看“前艺术”。在艺术的萌芽和形成阶段,“诗乐舞”三位一体是其主要特征;而通过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古代旅游民族志的描绘则体现了艺术与宗教、民俗的混融关系。第三部分“东巴文化”视野中的东巴艺术建构。“东巴艺术”在“文化热”的语境与社会环境下逐渐得以呈现,在学术的建构过程中分化出了艺术的门类,每一种门类都体现了较强的艺术审美取向。第四部分大研古城旅游场域的出场与分析。从旅游开发的现代语境中探讨东巴艺术的出场,并在对旅游场域的特点、结构分析中指出现代旅游场域催生了以东巴艺术为象征的艺术场域的形成。第五部分“旅游场域”触发的东巴艺术变异。指出进入旅游场域的东巴艺术类型,并对东巴艺术的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挖掘东巴艺术变异的深层机制。强调指出在当代全球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东巴艺术”已变成来自“第四世界”的“少数民族旅游艺术”。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从东巴艺术的历时变迁过程中指出对“艺术”的认知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而艺术的概念和内容也是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并指出“后旅游”中“后艺术”的存在可能性,而且还有不断变异的趋势,“艺术”是一种“美”的语言,它不仅表达着一个族群的社会文化心理,更在现代旅游开发进程中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迁。本文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巴艺术的历时梳理和详细分析后,以开放的视角对纳西族东巴艺术整体的渊源、形成、发展、变迁、变异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东巴艺术已成为旅游开发中纳西族文化变迁最明显的文化表征之一。反之,透过东巴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艺术与人类生活的重要关联性,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学视野中对“人”及其创造物——“艺术”的研究旨向,充分显示出人类学的人文关怀情结。
其他文献
新的形势下,科普的内容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即使是专业人才也很难做到“全盘掌握”.本文提出“四轮”驱动,即教研驱动、项目驱动、合作
石种:大湾石规格:9cm×16cm×8cm收藏:东莞市·黄建明 Stone species: Dawan stone Specifications: 9cm × 16cm × 8cm Collection: Huang Jianming, Dongguan City
期刊
2011年底,崇左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至基本结束,接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就崇左市林业集
化学是一门反映微观世界的学科,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直观地把化学知识呈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化学知识、分析化学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兴起,网络的使用己经变得非常普及.从政府到社会,从单位到家庭网络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了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使管
多媒体为现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给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教育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新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合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推广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推广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关注.然而如何对网络推广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