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算法在孔隙网络模型中的应用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m888c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孔隙尺度上研究多孔介质孔隙空间的几何结构和拓扑性质对于预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宏观流动特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已经在微观渗流仿真领域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其中,基于从SEM/CT扫描获得的高分辨率岩石图像构建孔隙网络模型(PNM)是在孔隙尺度上进行流体渗流模拟的主要数值工具之一。但就目前而言,任何一种方法构建出的孔隙网络模型,其内部均含有大量冗余的网络节点(孔隙体,pore-body/Node)和连接(喉道体,pore-throat/Bond),二者统称网络元素。对构建的孔隙网络模型进行单相流数值模拟时,若研究的数字岩心尺寸(体积)较大,这些冗余的网络元素将因网络过大而使运算速度显著变慢,甚至导致对很多具有代表性体积(REV)的复杂岩心样本无法实施渗流模拟。因此,本文基于Jiang[1]等人构建的PNM,提出一种合适的方法用于提取单相流体流动的主要流经路径,分析影响流体流动的重要几何和拓扑参数,去除冗余网络元素;并根据分析得到的对流体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何和拓扑参数,利用主成分回归,建立渗透率和这些几何、拓扑参数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基于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将PNM模型看作一个图,其中PNM中的孔隙体视为图的顶点,喉道体视为图的边,并分别选取五个控制性参数作为图中边的“长度”(或权重因子),利用一种启发式算法将识别出的最短路径应用于一个PNM,从而得到网络元素显著降低但抓住单相流最主要流通通道的最短路孔隙网络模型(SPNM),并使用该模型预测绝对渗透率。最短路径算法计算两顶点间最短路径时依据的是图中边的长度,从基于PNM估计渗透率的角度来说,为了匹配原始PNM和SPNM(即使得两个网络模型等价或近似),如何选择并量化两顶点间(即两孔隙体间)对应边(即连接两个孔隙体的喉道体)的“长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了不同孔隙度范围的岩石样品,并选取了五个与多孔介质孔隙空间微观几何和拓扑结构具有相关性的参数作为相关“长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大部分砂岩样本来说,四类SPNM的绝对渗透率均可达到实验室绝对渗透率的40%左右,且当选取的“长度”与两孔隙体间长度有关时,提取的SPNM效果最佳,绝对渗透率基本上可达到原始PNM的70%左右。此外,将两个控制性参数的组合作为权重因子时提取的SPNM的绝对渗透率基本上可达到原始PNM的75%左右。其次,本文对比分析了PNM和SPNM在渗透率、孔隙度、孔径大小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据此分析了所选参数对宏观渗透率的影响。本文也根据吸吮实验4D图像就两相流中吸吮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思想,根据分析得到的对流体流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几何和拓扑参数,利用主成分回归建立了渗透率和这些几何、拓扑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计算渗透率提供了一个可靠而准确的经验公式。
其他文献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专业化的幼儿教师是保障教育质量提升、幼儿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幼儿教师在专业
<正>【大数据】科技经济舆情聚合监测平台显示:"疫苗"一个月来累计相关报道52041篇,点击量20252762次,评论数1633089条,关注网站1848家。其中网媒22528篇(省内859篇,省外2128
以孝感市中小企业为例,立足于孝感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融资现状,分析了孝感市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困难以及原因,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企业创造
<正>近日,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国家电网共产党员服务队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成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揭示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协同/权衡关系,可为县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以空间自相关和相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将会有好的品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
借助条件估值法,对江西某灌区用水户水费支付意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灌区用水户水费平均支付意愿为30.31~40.42元/667 m^2。结合目前的执行水价,灌区水价还有32.53%~76.74
近年来,创业板高管减持事件频繁发生,高管减持对创业板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广大投资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公司高管通过减持获得了巨额收益,但却将风险转移给了其他投资者,严重损害
西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知识观虽在知识起源与可靠性上秉持着不同的观点,但在对知识的确定性认识上毫无二致:坚信知识的"真",即知识的真理性。现代知识观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