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的社会融入帮扶机制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了解决极度贫困人口提出的公共政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右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主城区,辖区内有两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老乡家园-迎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汪甸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右江区实施易地搬迁政策,共搬迁移民1266户,5227人。配套完善安置点周边的水、电、道路、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设齐全教育、卫生计生、社区服务中心、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机构,基本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虽然国家、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从上到下,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机制,出台了一批易地搬迁帮扶公共政策,细化了一批帮扶公共措施,开发了一批就业帮扶岗位等。但是本论文经过对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调查研究后发现,由于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帮扶机制存在帮扶政策不完善、缺乏联席会议制度、就业创业帮扶措施落实不力、技能培训帮扶率低、社区服务中心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了移民出现了工作融入欠佳、生活融入低质、交往融入局限和心理融入边缘等社会融入问题。经过研究分析,找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即政府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各方积极性调动不足、右江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为了促进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融入安置点当地社会,需要优化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社会融入帮扶机制,因此,本论文借鉴国内外易地扶贫搬迁社会融入帮扶的优秀经验,结合右江区实际,基于公共政策理论基础,提出了几个建议,一是强化部门组织保障,提升帮扶成效;多渠道拓展就业创业帮扶;三是大力开展产业融入帮扶;四是强化生活融入帮扶;五是调动社会公众帮扶积极性。期望通过对右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帮扶的研究,可以对自治区甚至国家其他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帮扶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社交型学习是一种搭载于互联网虚拟社群,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一种聚集型学习方式,具有互动性、匿名性、虚拟性等鲜明的网络传播特点,已经成为当代新型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豆瓣小组中社交型学习社群的交流方式(即媒介接触)与使用需求,尝试用阐释性话语文本研究的视角描摹这一群体和现象的特点、受众背后的媒介需求、媒介所具有的属性以及受众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探究社交型学习的形成原因及背后机制。与此同时,在研究中对
脊饰艺术的表达同时是一种建筑符号传播的过程。脊饰符号体系也是全社会符号结构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的符号功能一方面是在满足作为主体使用者的功能性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达所在社会环境阶段性的物质文化意象。
期刊
<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基础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法》的实施指明了三方共育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国家和社会为家
期刊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张岱在明亡后所作,充满了对过往的追思与认同。张岱通过对记忆文学化地复述强化自己作为明代晚期文人的文化身份,以此抵抗其身为清朝边缘遗民的身份现实。同时,张岱对明王朝强烈的政治认同也影响着他的文学书写,《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虽是散文但依旧暗含着其政治倾向。张岱通过对明朝盛世时空的书写抵抗现实,表达自己对旧朝的忠诚,但旧日早已梦,由此张岱的散文书写总是有一丝抹不去的感伤。
基于2019年8省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社交距离对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交距离是影响搬迁户在迁入地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因素,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受偏见程度均对社会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结果较为稳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交距离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的安置方式和安置位置影响不同,社交距离越大,对分散安置户和城镇安置户社会融入的阻碍作用越大。因此,社会融入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可见,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掌握运算技能,更要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算理的理解,使其能够根据规则对具体对象进行灵活变形,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期刊
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社会融入既影响居民的健康发展,又关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成效,甚至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文章以介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展“三区”计划为契机,通过参与式考察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易地搬迁居民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在经济融入方面背负着重担,在文化融入方面面临着认可与拒绝的危机;在人际融入方面存在着生活习惯的挑战和空闲安排改变的问题;在环境融入方面存在着社区参与不足和社会支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是移民搬迁至城镇安置点后融入迁入社区的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过程。文章基于无结构访谈资料,对贵州省S市X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在生计方式、消费支出、心理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社会融入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整体融入性较强,基本融入了城镇生活,但部分移民的社会融入性程度低。基于此,进一步讨论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融入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融入城镇提供参考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解决浙江省山区农民贫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搬迁后农民能否适应迁入地的环境,顺利地开展生产,适应当地的生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议题。本文以S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为例,对搬迁农民和村镇干部进行访谈,以及问卷调查,了解移民搬迁后的生活、就业和交往等生活现状,掌握移民在搬迁、安置和治理等方面适应状况,探索影响搬迁农民适应性的因素。结果显示,S县搬迁农民总体适应性不高,搬迁
易地搬迁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它是将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条件和发展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并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使搬迁居民摆脱贫困现状、实现稳定脱贫的综合性扶贫方式。搬迁青少年面对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个体自身短板,他们表现得敏感、自卑、害怕改变,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困扰、自信心较差、厌学甚或“隐性”辍学等问题。因此,改善搬迁青少年因居住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升其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