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左、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及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手术路径通常为股动脉途径。但股动脉路径的并发症多,如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出血,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腹膜后血肿,而且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制动。与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具有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且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桡动脉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入路途径。但是,关于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最佳途径选择,是左桡动脉还是右桡动脉,目前尚无统一认识。虽然有研究表明左桡动脉路径更接近于股动脉入路,可能减少操作时间和放射线曝露,但左桡动脉路径通常只在经右桡动脉路径失败或有禁忌证的情况下才被采用。并且目前,左桡动脉路径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明确。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随机比较左,右桡动脉路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了自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00例,随机分为左桡动脉路径组(n=412)和右桡动脉路径组(n=412)。排除标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主要研究终点为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次要研究终点为穿刺时间、造影导管到位时间、造影时间、手术时间、放射线剂量、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桡动脉痉挛、前臂血肿、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等。  由于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右侧锁骨下动脉迂曲更多见,以及体质指数(BMI)>30的肥胖患者,经左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时难度明显增加,针对上述两类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  结果:  冠状动脉手术成功率为左桡动脉路径400/412例(97%)和右桡动脉路径473/488例(97%)。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873例患者中,有188例患者(左桡动脉路径96例,右桡动脉路径92例)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两组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AK),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面积值(CAK DAP)和对比剂使用剂量无显著差异,但左桡动脉路径组放射线剂量有降低的趋势(CAK:LRA621±610 mGy vs RRA497±483 mGy, p=0.09;CAK DAP: LRA56900±55022 mGycm2 vs RRA44400±42235 mGycm2,p=0.05)。在老年人(年龄≥70岁)和肥胖患者(BMI>30)亚组分析中,左右桡动脉路径间,主要及次要研究终点仍无显著差异。  2.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两组间透视时间,CAK,CAK DAP和对比剂使用剂量亦无显著差异。  3.并发症方面,左桡动脉路径组出现1例桡动脉造影剂外渗,穿刺点出血左桡动脉路径组3例,右桡动脉组4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与右桡动脉路径相比,通过左桡动脉路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样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右桡动脉路径操作过程中的辐射量有降低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  厄洛替尼维持治疗可延长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对于总生存期(OS)的延长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旨在系统评价厄洛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