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每一位有个性的文学家,都会以自己的主体方式,接受时代文化的影响,形成对人的独到理解。这些理解凝缩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默默地诉说着人的尊严和智慧。 宋型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文化,交汇点正是在天人关系上,即对人在宇宙间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把握。具体而言,就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文精神的高扬,表现出对吸纳天地、囊括自然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南宋散文家叶适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在三家文化的影响下,凭借对“道”的独特思考及对人性与人道的理解,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表达了对人的价值追求,并为这种追求设计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他的人格理论,也在他实际人生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如:士的人生价值认定、学术批评及文章等。 叶适的人格理论虽不脱离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人生设计,但以同时代的理学为参照,却迥然有别。 这种特别之处在于:叶适与理学家相比,把作为价值诉求的“道”安放在“物”内,从而使“道”具备了与理学家所言之“理”不同的本体意义。道以“无”的形态存在于器物之中,具有超越和内在的双重品格。道的这种品格既维持着叶适价值诉求的崇高,同时,又使他坚定地认为,这种崇高的价值必须要以实有的形态呈显出实际效用,才能转换成真正的价值。因此,虽然叶适从来不乏崇高的价值诉求,但他的关注点和着力的方向始终在“有”和“用”上。他把价值诉求的实现过程称之为“自有适无”。叶适把“自有适无”的认识理路纳入了自己对人性和人道的认识,并以对人性和人道的认识为起点,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叶适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他以“圣贤之德”的崇高追求在内圣与外王之间找到了平衡,“中和”与“治道”成为追求圣贤之德的一体两面。但在人格实现的路径上,他却走向“学”和事功的务实之途,“学”与“事功”成为他的人格价值所系。与理学家所走的“内在超越”之路相比,叶适走的是于实在处获得超越的道路,叶适以自己的人格理论和人生实践,对“内圣外王”的儒家人格作出了富于个性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