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呆与中国现代大众文化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hao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长时期内,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半部文学史:启蒙文学史或革命文学史。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者把通俗文学置于学术视野之外。对“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等通俗作家,大陆学者大多持否定态度,以为“就其思想倾向来说,代表了封建阶级和买办势力在文学上的要求;就其成员来看,也是封建的遗老遗少和买办性洋场才子结合”,其作品庸俗无聊。这种说法不尽公平。中国现代文学史同样是纯文学(高雅文学、探索文学、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对峙”或“互动”、“互渗”的文学史。  本文选择了通俗作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徐卓呆进行研究。因为他是从清末民初“纯文学的先锋者”身份转变为二十年代“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的领先者”身份的人,通俗作家的典型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徐卓呆的转变与当时世界几大都市之一上海(亚洲最大都市)的商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二十年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所以那时的通俗文化完全被商业机构统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达,都市大众在上海形成。三十年代“大众”是中国文化界讨论的热门词。在本文中,将“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概念区别开来;就是说,大众文化是与通俗文化相通而随着时空的变异演变的概念。而徐卓呆三十年代以后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如,无线电广播电台、电影等)的运用上很熟练。在商品文化和大众传媒形式这两个意义上,本文探讨徐卓呆作为“大众文化”代表的文学世界。  本文探索了文学作品与文化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为大众作家,徐卓呆与其他作家一样,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都市大众的消费文化形态和大众的多样的潜意识。徐卓呆是冰山的一角;他的周围存在着庞大的大众通俗作家群。“由雅入俗”的徐卓呆暗示大众文化的存在。  徐卓呆在开拓艺术的新天地上付出了心血,对中国文学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这体现在话剧艺术和短篇小说以及意识流小说的创造上。这是徐卓呆的一面。徐卓呆转变以后,创作有影响力的大众文艺,同样具有其意义和价值。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探究徐卓呆的世界。  本文主要由如下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探讨了徐卓呆在新剧(话剧)运动上作出的可贵努力,如化装术、表演、翻译和创作实绩等等;  第二章:追寻了徐卓呆早期启蒙小说在思想上的启蒙意识和在艺术上的革命意识;  第三章:考察了“由雅入俗”后的徐卓呆滑稽小说的现实含义和美学境界;  第四章:观察和分析了徐卓呆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探索精神,以及徐卓呆后来的意识流技巧的通俗化过程与发展模式;  第五章:描述了徐卓呆投入电影界之后发生的作品叙事模式的转变和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滑稽片的生存方式,以及滑稽片的社会含义与大众潜意识;  第六章:探究了大众文化包围中,徐卓呆创作方向的转变过程与原因和作为大众作家徐卓呆的大众艺术的意义。着重考察徐卓呆“由雅入俗”到“从俗返雅”或“雅俗共赏”的嬗变过程以及其文化心理的深层意义。  “从一个人看一个社会”。徐卓呆的个案,显示了雅俗文化转化中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作用。
其他文献
诗画之异同,魏晋时期就已有伦说."异",侧重于其本体功能,"同",多就其宣教颂美之功能而言.绘画的地位在诗画趋"同"的论说中逐渐提高.但皆没有涉及到艺术内部.苏轼明确提出了"
介绍了强夯法的概念,以某高速公路为例,结合地质概况,对强夯设计内容进行了概述,并阐述了强夯的工艺流程及夯击方法,最后通过夯前试验,检验了强夯加固地基的效果,指出采用强
该文的第一部分"人生虚无本相",旨在描述奥尼尔剧作所展现出来的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人之生存本相.他虽然坦荡承认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但也坚定地相信人生在本质上却只能归
LP-9×2×是新一代Linux PAC控制器,结合了运算I/O,并提供人机界面,数据采集和独立控制的PAC解决方案。产品本身无风扇设计也无活动零件,更具可靠性。扩充I/O与通讯扩充板:LP
散体大赋是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该文"引论"部分对散体大赋的形式、内容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并在前人赋论的基础上从"气势宏大的美丽之文","体物、重象、逞辞","结构与铺陈"三方
本论文试图对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由小说被改编成话剧、京剧现代戏直至“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整个过程做一个案研究,考察当代文学中,相同“题材”由不同艺术门类加以
学位
该文从思潮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将中国现代戏剧同世界三大戏剧思潮进行比较分析,概括了出中国戏剧独特的审美特征.文章从五个概括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潮的发
该文认为,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以"生命"这一哲学观 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本质上 是一种生命美学.该文将对庄子生命美学产生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其独特的表现形态和内在矛盾,以及它
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与"脂评"所呈现的意义和价值,侧重于"脂评"的美学研究.第一章说明小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以及"脂评"的研究概况.本文试从审美理想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