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种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2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虫隶属于线虫动物门(Aschelminthes),是一类广泛分布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或寄生于动植物,或自由生活于土壤、淡水和海水环境中。寄生性线虫会严重危害宿主健康甚至导致死亡。要防治寄生性虫首先要了解其分类地位及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基于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mitogenome)研究线虫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5目41科80属162种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基因组大小、AT含量、碱基偏好性、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基因数量、基因重叠、基因组重排方式等。为了系统地了解162种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基于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串联核酸序列(PCG123)、去除密码子第三位的核酸序列(PCG12)和12个蛋白质的氨基酸串联序列(AA),利用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ter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hood,ML)重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线虫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高(60%-85%),碱基使用呈明显的AT偏向性(T%>A%>G%>C%)。基因组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使用完整的起始密码子(以ATT和TTG为最),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索目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基因数量最多(大于39个),而茅线目最少(小于36个)。基因数目增加或缺失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基因重复-随机丢失或由某些t RNA基因不当复制产生的。2、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通过比较基因排列发现162种线粒体基因组共有42种排列方式(GA1-GA42),其中83种线虫属于GA3类型。在基因高度重排的“目”中,t RNA基因、蛋白质编码基因和r RNA基因均有有重排现象。主要分布在茅线目、索目和杆形目;而基因中度重排的“目”中,只有少数几个基因发生重排集中在圆线目和毛形目。虽然在分类阶元“目”中发生了大量的基因重排,但同一个“科”中的基因排列顺序却比较稳定。3、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通过对34个基因组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1(PC1)可解释所有数据的96.39%,并从中提取到15组特征数据:基因组序列总长、AT区长度、非指定区域、碱基含量、基因数量、链的偏斜、基因重排率、密码子适应指数、密码子有效数、GC含量、同义氨基酸数等。利用有效特征能较好的将茅线目、索目、毛形目及内部的“科”分开,但不能将圆线目、杆形目及内部的“科”分开。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组基本特征只在低分类阶元中相对保守,而在高分类阶元中变异较大。4、线粒体基因组与线虫系统发育从分类阶元“目”看,在基于数据PCG123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索目、茅线目和毛形目互为姐妹群,同一“目”的线虫单独聚为一支(BS>80,PP>0.90)。值得注意的是,在圆线目的异小杆线虫(H.bacteriophora)与杆形目中的Pristionchus pacificus和Koerneria sudhausi聚为一支;委内瑞拉类圆线虫(S.venezuelensis)与杆形目中的水稻干尖线虫(A.besseyi)、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松材线虫(B.xylophilus)聚为一支;Wellcomia siamensis与杆形目中的隐藏管状线虫S.obvelata)聚为一支。在ML系统树中,杆形目中的盘尾科、颚口科、根瘤科、尖尾科与茅线目线虫的距离较近,而与同“目”其它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远。但在BI系统树中,只有根瘤科与茅线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近。研究结果表明贝叶斯法更适合线虫的系统发育分析。这可能是最大似然法用数据的最大概率来拟合系统树,而贝叶斯法是通过对数据及进化模型的最大拟合概率来拟合系统树。在基于数据PCG12的系统发育树中并没有出现杆形目部分“科”与茅线目聚类较近的现象。基于数据AA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目”的线虫全聚为一支,且索目、茅线目、毛形目、圆线目和杆形目皆为单系群(BS>80,PP>0.90)。从分类阶元“科”水平上看,基于数据PCG123和PCG12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颚口科的美丽筒线虫(G.pulchrum)与吮吸科聚为一支;血矛科中的环束背带线虫(T.circumcincta)却与古柏科中的肿孔古柏线虫(C.oncophora)聚为一支。除了上述问题外,在基于数据AA的系统发育树还存在管圆科的Uncinaria sanguinis与后圆科聚为一支、Wellcomia siamensis与圆线科聚为一支,伪地新属的Pseudoterranova azarasi与异尖属聚为一支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认为数据PCG12和贝叶斯推断法(BI)更适合用于线虫低级阶元水平的系统发育研究。这可能是密码子第3位的进化速率快、易发生替换饱和。5、线虫种群与系统进化(1)滑刃科与垫刃亚目下的根瘤科、短体科、斯氏科相距较远且互为并系群,而与旋尾亚目相距较近。因此,本研究支持滑刃亚目应该从垫刃亚目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亚目,而不属于垫刃亚目下的滑刃科。(2)本研究虽然显示龙线科和嗜子宫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很近(BS=100,PP=100),但由于样本中龙线总科线虫的数目较少,因此二者之间的真正的系统演化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仅从分子角度为龙线总科的分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研究结果表明施特克尔霍夫索属与罗索属,Thaumamermis与多索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近。该结果与基于18Sr DNA和cox1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不一致。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单基因含有的遗传信息有限,只适合在一定分类阶元内探讨有限线虫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利用的多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包含的遗传信息丰富并更具有可信性。(4)基于多种数据的ML和BI系统发育树都显示盅口属和杯环属是单系群。因此,本研究支持将形态学上的盅口属和杯环属重新归入同一属。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出生前DEHP暴露对子代大鼠摄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检测血清瘦素水平和下丘脑ARC区能量代谢部分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出生前DEHP暴露对子代大鼠能量代谢的干扰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健康成年SPF级妊娠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玉米油)组和2、10、50 mg/kg DEHP染毒组,每组16只。于G14~G19,采用灌胃方式进行染毒,染毒容量为10 ml
中央环保督察是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出台,负责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做好领导批示和交办的环保工作,督办群众关注的环保事项,推动环保工作更好落实以取得实效的行为。为应对环境保护中纷繁复杂的中央与地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等关系,环境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领导关系,部分外化为检查、督查、督察等不同的手段和方式,经历了从本行政区内部监察到区域环保督查再到中
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是一种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技术,属于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apid Prototyping and Manufacturing,RPM)中的一种。熔融沉积成型技术由于具有单件小批量快速生产、复杂形状零件制造而不增加成本、加工成本相比其他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较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研发、快速模具制作、医疗器械设计开发、模型零
古镇是有大片古建筑、历史街区的传统聚落,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具有历史、艺术、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价值,然而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许多古镇功能逐渐没落,导致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古镇丧失活力,进而面临消失的危险,古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急需要得到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古镇,传承古镇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及其传统珍贵的历史文脉,因此研究古镇的发展规划有其重要的社会历史等意义。沅水流域大江口古镇,是一
海水鱼类“白点病”是由刺激隐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该病至今仍缺乏安全高效的商品化防治药物,对海水鱼类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寻找安全高效的防治方法。天然化合物作为候选渔药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残留低和环境友好等优势。为此,本文以刺激隐核虫幼虫为研究对象,从36种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良好抗刺激隐核虫效果的天然化合物,并检测其中效果最显著的天然化合物对卵形鲳鲹“白点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作为世界三大生产型冻干机设备供应商之一,Telstar(泰式达)长期活跃在冷冻干燥领域前沿。近年来Telstar(泰式达)冻干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特别是该技术对食品的营养功能的
会议
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还原糖的食品,在加工和贮藏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非酶促的糖基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最终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不仅降低了食品品质,而且进入机体后会加剧体内AGEs的形成,进而诱发诸如糖尿病、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慢性病。因而,向食品中添加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植物多酚来抑制AGEs生成,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是大部分多酚
本文基于燕子山煤矿3#煤层、山4#煤层地质赋存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对近距离煤层开采上覆采空区残留煤柱高压水射流卸压技术开展研究,为类似条件下近距离煤层安全开采提供安全保障与理论指导。主要研究成果为:(1)根据理论分析及FLAC3D数值模拟获得残留煤柱承受载荷及弹性核区范围;建立残留煤柱上方集中载荷计算模型,揭示在底板应力传递的过程中垂直应力起到主导作用。(2)通过Fluent数值
滑坡事故的发生会给人身安全、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滑坡的发生通常与非饱和土的特性密切相关,为能够准确预测和防控滑坡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强对非饱和土基本特性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非饱和土的动态土水特征曲线进行研究。尽管目前研究已发展了动态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但在这些模型中几乎都将动态效应表示为土中水的总饱和度变化率的函数。本文在已有经验上建立了区分毛细作用和吸附作用的率无关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然后
目前我国“风险管理”、“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论题研究基本方法、程序、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从实践层面看,要将已有研究成果加以运用,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