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近年来东亚合作中颇受关注的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现象出发,试图回答第二轨道进程对于地区共同体建设所起的作用的问题。论文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第二轨道外交、第二轨道进程(包括制度性第二轨道进程和规范性第二轨道进程)、认知共同体和跨国倡议网络理论,认为它们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都不足以说明东亚合作中以NEAT为代表的第二轨道现象。论文界定了三个关键概念,即第二轨道进程、规范结构和共同体。第二轨道进程是由有官方背景的学者参与的非官方互动进程,目的是为官方合作提供智力支持。第二轨道进程是主体间性互动的建构进程。规范是行为体和结构互动互构过程中的媒介和关键要素。规范结构是一个规范体系,也是动态的规范体系建构过程,它由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规范定义。社会规范是比法律规范更深层次的规范,因此可以说规范结构是以社会规范为主导的文化结构。共同体建设是持续的认同建构过程,也就是持续的集体身份建构过程,规范结构的建构是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假设第二轨道进程通过建构规范结构对共同体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轨道进程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与规范结构互动,即规范建构、身份建构和社会化网络建构。第二轨道进程是规范倡导体和官方智囊,它通过两种渠道建构地区规范结构,一是通过规范倡导—规范传播—规范内化的途径,使规范能够参与到体系层面的规范竞争,在规范集合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对体系规范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在规范从产生到最后界定体系规范结构的全过程中,通过每一个环节对文化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再通过这个软环境间接对规范结构产生影响。第二轨道进程是官方决策的智囊,它在内生和外生两个方向上建构自己的身份,并通过文化—制度环境的过滤,对体系层面的规范结构产生影响。在建构内生身份时,第二轨道进程是规范社会化的场所,成员集体身份的内化是通过角色扮演、交往论证和自我约束机制进行的;在建构外生身份时,第二轨道进程是规范社会化的推动者,推动的机制主要是角色扮演和规范劝服。第二轨道进程的社会化网络建构是主要是通过语言建构和清谈效应,将相关行为体编织到网络中,并使之内化相关规范,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形成不同领域或议题的认知共同体,从而对体系层面的规范结构产生塑造作用。地区规范结构与第二轨道进程之间是双向互构关系,这种持续互构的进程是地区共同体建设的特点和重要内容,推动着地区规范结构朝着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本文以NEAT和东亚共同体建设为案例,对上述假设进行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