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细胞膜在细胞的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把细胞内部与其周围环境分开的选择性屏障。细胞的许多的生命活动都发生在细胞膜界面处,例如细胞内外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信号转导、病毒感染和药物作用靶点等。其中病毒感染由病毒结合到细胞膜表面跨膜转运进入细胞后,才能进一步完成后续的感染过程;药物作用靶点也多位于细胞膜界面上,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抗原表位全部位于细胞膜表面。了解这些发生在细胞膜界面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膜在细胞的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把细胞内部与其周围环境分开的选择性屏障。细胞的许多的生命活动都发生在细胞膜界面处,例如细胞内外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信号转导、病毒感染和药物作用靶点等。其中病毒感染由病毒结合到细胞膜表面跨膜转运进入细胞后,才能进一步完成后续的感染过程;药物作用靶点也多位于细胞膜界面上,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抗原表位全部位于细胞膜表面。了解这些发生在细胞膜界面上生命过程的生物力学,对阐明细胞膜的基本功能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应用力示踪、纳米压痕和单分子力谱三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力学测量技术,在生理条件下测定了埃博拉病毒和单克隆抗体药物西妥昔在生物膜界面处发生的细胞膜相关生物力学性质。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基于AFM的力示踪技术解析单个埃博拉病毒的跨膜转运动力学,同时定量测定了单个埃博拉病毒跨膜转运的力和时间。我们的结果显示埃博拉病毒在跨膜转运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内吞方式,因为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线状病毒,这两种内吞方式与病毒接触细胞膜的角度和在针尖的连接方式相关。第一种情况病毒跨膜转运所需的时间21~189 pN,平均内吞力41.8±1.05 pN,相应的内吞时间分布在0.17~2.07 s范围内,平均为0.27±0.02 s。第二种情况下病毒的平均内吞力为56.2±1.10 pN,平均内吞时间为0.39±0.03 s。2.基于AFM的纳米压痕技术测定抗癌药物作用前后单细胞机械性质的变化。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在机械性质上有较大差异。利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压痕我们测定了抗癌药物西妥昔作用前后单个癌细胞机械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癌细胞的杨氏模量为6.22±2.0 kPa,而药物作用前的对照组为3.42±1.4 kPa。说明药物作用后单细胞的硬度增加,迁移能力减弱,即药物达到一定的疗效。3.单克隆抗体抗癌药物西妥昔与细胞膜表面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单分子力测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西妥昔在细胞膜表面的作用靶点。西妥昔与EGFR的结合力大小与表皮生长因子(EGF)与EGFR间的结合力相当,而结合概率大于EGF与EGFR之间的结合概率。说明在细胞膜界面的单分子水平上西妥昔具有较强的竞争结合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职业学校中重理论轻实践,职中生普遍感觉理论抽象难懂,尤其在Photoshop课程教学缺少对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并尝试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对Photoshop课程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Photoshop课程教学 教学做合一 动手应用能力 【中
【摘 要】如今,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要想切实培养高中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就必须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素质;德育教育;教育理念;为人师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00-01 仔细观察“德”字
针对“一个RISC主处理器核+几个专用协处理器核”结构的计算密集型SoC,设计一种以执行命令方式完成大块数据传输的高效访存结构。通过增加组传输和流水传输模式,对该结构进行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些年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热门的研究方向,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在近几年迅猛的发展,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的结合使得检测识别类的视觉任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完全实现自动驾驶之前,辅助驾驶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道路目标检测识别是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行车视频中道路目标的检测识别,然后在Android平台上实现具有检测识别功能的安卓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采用改变有机探测器活性层中给受体比例的方法,实现器件工作电压的可调性.研究PBDT-TT-F∶PC 61 BM∶C 60光电倍增型器件中不同PC 61 BM浓度对空穴隧穿注入电压的影响.在接近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和计算能力严重受限等问题,通过对数据汇聚技术的研究,该文提出一种面向无限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汇聚模型及实现算法。该模型将数据挖掘算法集成在每个传感
目的:为诠释与发展传统中药“升”、“降”药性理论新内涵,系统综合中药典籍“宏观、中观、微观”(以下简称“宏、中、微”)关键信息,开展标准数字化编码规则方法学及其相关鉴定模型的智能应用研究,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方法:1、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确定研究结合传统与现代中药经典书籍在中医药领域的各自特色与优势,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出若干中药典籍,并明确中药的纳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