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后调整效应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cwx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无处不在,持续有效地进行错误监控并调节错误行为对优化未来执行表现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有重要作用。错误后减慢效应是错误后调整中的典型行为模式,表现为在错误发生后人们通过减慢反应速度来提高执行表现。但是当前对错误后调整的产生机制依然存在争议而且对影响错误后调整的因素探究也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研究一中探讨不同错误后调整能力个体的自发神经活动,在研究二中探讨意识到错误与否对错误后调整的影响极其神经机制,在研究三中探讨观察错误背景下错误后调整的产生机制以及在研究四种探讨他人观察对个人错误后调整的影响。在研究一(实验1)中,我们采用静息态f MRI的技术来研究个体在错误后调整能力上的自发神经活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主要考察了静息态神经指标低频神经振荡ALFF与错误后调整的关系。我收集了75名被试在执行go/nogo任务时的行为数据并要求被试进行静息态脑成像扫描。结果发现错误后调整与双侧脑岛ALFF值呈显著正相关,双侧脑岛ALFF值越大的被试,错误后试次反应时越长。该结果说明双侧脑岛是与错误后调整个体差异有关的自发脑活动区。在研究二(实验2)中,我们采用EEG技术考察意识到错误与否对错误后减慢效应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我们采用go/nogo基础上的错误意识任务,并收集了36名被试的行为和EEG数据。结果发现被试在意识到错误和意识不到错误的错误调节方式不同,意识到错误后试次调整加快,而意识不到错误后试次调整减慢。在神经水平上,意识到错误和意识不到错误诱发的ERN波无差异,但是对4-8 Hz的ERN波(theta-ERN),意识到错误显著大于意识不到错误。而且,在时频分析上,意识到错误引起的theta频段能量显著意识不到错误,因此我们认为错误发生后的早起阶段也参与了错误意识信息的输入。而Pe和alpha频段,意识到错误和意识不到错误差异显著。证据累积理论认为相对晚期的Pe和alpha可能反应了来自多个信息源的错误发生证据的输出,产生错误意识。并且在错误报告阶段的时频分析发现在知觉到错误时被试在反应前400毫秒就做出了反应准备,但是在无知觉试次并没有该发现,因此我们认为知觉到错误是被试采用了主动控制策略,而无知觉到错误被试采用了被动控制策略。在研究三中,我们采用行为学方法考察观察错误背景下错误后调整的产生机制。本研究包含三个实验。实验3中我们将观察任务和执行任务均设为字母Flanker任务,并在观察任务中设置80%、50%和20%三种观察错误率条件。结果发现在三种观察错误率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均被观察到。特别是在50%观察错误率条件,观察错误和观察正确试次比例设置为1比1,事件概率信息被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观察错误后减慢效应发生。该结果说明错误信号在错误后减慢效应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认知控制理论的预测一致。在实验4中,观察任务和执行任务设置不同,观察任务设为颜色辨别任务而执行任务设为字母Flanker任务。结果模式与实验3相同,说明错误的调整是任务一般性的,具有跨任务传递性。在实验3和实验4中,对正确率分析我们发现在错误后正确率和正确后正确率上差异并不显著。为了排除天花板效应对实验的潜在影响,我们进行控制实验5。在实验5中,实验任务的设置与实验二相同,但是为了增加错误率我们缩短了执行任务的反应时。并为了保证实验有足够的可分析的试次以及和实验一和实验二有相同的实验时长,我们只采用了50%和80%观察错误率条件。结果发现在50%和80%两种观察错误率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均被观察到。但是在整体正确率下降的情况下,错误后正确率和正确后正确率差异依然不显著。这可能说明观察错误后反应时和正确率的调整机制不同,两种调节方式是独立的并不是相伴随发生的。在研究四中我们采用行为学方法考察了他人观察对个人行为调整的影响。因为观察者与任务执行者可能性别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我们也分析了观察者性别对个体行为调整的影响。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在实验6中,我们要求两名被试作为一组执行颜色Flanker任务,其中一名被试是观察者一名被试是执行者,每完成一组试次后两人角色互换。结果发现社会互动背景下女性被试的错误后减慢效应量显著大于男性被试。特别是该错误后减慢效应的性别差异主要获益于异性别互动组,即女性在被男性被试观察时错误后调整显著增强。在实验7中被试要求独立完成任务,结果发现错误后减慢效应在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之间没有差异,该结果说明错误后减慢效应的性别差异效应受社会背景的影响。而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社会互动背景下被试的错误后减慢效应显著大于独立任务,说明社会互动背景对错误后减慢效应有调节作用。而且女性被试无论观察是男性还是女性,平均反应时均显著长于独立任务,而男性被试只有在观察者是女性被试时,平均反应时才显著长于独立任务。该结果说明女性对社会信息更敏感,更易受他人观察的影响。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多种技术多种角度对错误后调整的产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我们首次采用静息态f MRI的方法考察与错误后调整的个体差异相关的脑区,发现双侧脑岛参与错误后调整,证实错误加工是多个脑区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ACC独立可以完成的。在错误意识的产生上分析theta频段以及theta频段的ERN成分,发现错误发生后的前期阶段反映了错误意识加工的准备以及错误信息的输入。这些结果为错误后调整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而观察错误以及社会互动背景对错误后调整的影响研究则增加了社会性因素,有利于提高错误后减慢效应的生态效度,扩展了错误后减慢效应的理论研究。观察错误可以在不增加任务难度的情况下设置高错误率条件,更有利于考察概率信息是否对错误信息起作用。另外,我们发现在观察错误后的减慢效应具有跨任务传递性,说明错误引起的调节是任务一般性的,补充了前人研究。虽然社会因素会影响错误后调整但是是否对男性和女性在错误后调整上作用不同尚未有人探究过,我们发现当女性被试被男性被试观察时,错误后调整效应显著增强。并且无论观察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平均反应时均慢于独立任务而男性只有在观察者是女性时才有此效应,说明女性对社会信息更敏感也更易受任务无关信息的干扰,但是男性被试的认知执行只受异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与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HER-2表型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
本文针对220kV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特殊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应用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首先介绍了巡检机器人及设备状态,然后简述了四个典型场景应用案例事件发生经过,同时简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序列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艾滋病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重庆市疾病控制部门提供的1993~2009年艾滋病发病情况数据建立ARIMA预测模型。结果 ARI
通过分析2007年东源地面站与东源水利局楼顶安装区域站的气象要素差异,从地理位置、站点的地形结构分析研究引起气温、降水量、风要素造成数据差异的原因,从科学角度去分析地
文中针对目前真空开关在电容器无功补偿领域应用情况,介绍了真空开关电容器投切过程机理及两种检测真空开关容性电流开断能力的合成试验回路设计方案,并分析了目前几种常见真
<正>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众多的传媒为在业界引人瞩目,加强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策划,以求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如,中央级新闻单位对每年的人大、政协会议进行的宣
扶贫政策的安排与农村贫困残疾人文化特质的差异性,是造成扶贫政策低效性的重要因素。从文化适应性的视角探究扶贫政策问题的深层原因,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解决农村残疾人贫
目的 通过对我国较大范围的早产儿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关我国的早产儿资料,也为今后更大 规模的全国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奠定基础。方法 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