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材料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体系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密度需求。硅材料因具有高比容量(室温下为3579 mAh g-1)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最佳候选之一。然而,在脱/嵌锂过程中硅材料的巨大体积膨胀会诱发硅颗粒粉碎、固体电解质(SEI)膜不稳定以及电接触不良等问题,致使硅负极的比容量迅速衰减,从而限制了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简单高效的制备工艺将硅材料分别与高强度低维碳和高回弹性导电聚合物进行复合,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硅碳复合材料结构。系统探讨了结构形成机理以及硅材料与碳材料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并分析了硅碳复合负极结构与电化学行为间的内在关系,获得了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的硅碳负极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充分发挥硅材料高比容量和碳纤维高强度的优势,开发了紫外-臭氧表面改性协同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备交织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酸化表面改性方式相比,经紫外-臭氧表面改性的碳纤维具有更好的结构完整性。此外,紫外-臭氧表面改性方式不会引入杂质,并可扩大碳纤维与硅材料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而实现硅碳复合材料的交织结构构造,提高硅在碳纤维上的分布均匀性。这一策略为制备均匀分布的硅碳复合材料提供了新途径。(2)为进一步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分布均匀性,改善硅碳负极的循环性能,在紫外-臭氧表面改性和静电自组装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静电自组装技术通过强烈的表面相互作用将硅材料多面粘附在碳纤维和聚合物CMC链上。随后的热处理工艺使硅材料完全嵌入在纵横交错的碳纤维与无定型碳中,形成双重保护,从而制备分布均匀且具有交织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Si-CNF@C)。研究发现,Si-CNF@C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有利于锂离子扩散的有效缺陷和孔隙,而无定型碳和碳纤维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SEI膜的稳定性。在0.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后Si-CNF@C复合负极的放电比容量可保持在849 mAh g-1,每圈的容量损失率仅为0.036%,表明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的交织结构可有效确保硅碳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从而为高性能硅碳负极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3)为提高硅碳复合材料间的界面结合力,采用原位聚合、静电自组装联合热处理技术合成了具有三维分层互联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Si@C/PANI-CNT),将硅颗粒封装在由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柔性碳纳米管(CNTs)和无定形碳构成的三维导电网络中。在0.5 Ag-1电流密度下,Si@C/PANI-CNT复合负极的循环5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保持在879 mAh g-1,循环50次后体积膨胀率仅为37.6%。即使在1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次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放电比容量保持在605 mAh g-1,这表明所构建的三维分层结构能够有效抑制脱/嵌锂过程中硅颗粒的体积变化,确保硅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耐久性。(4)为修复硅负极中因体积变化产生的微裂纹,以确保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有效电接触,通过原位聚合技术将硅材料、聚丙烯酸(PAA)和苯胺单体合成了具有导电自愈合功能的双网络结构硅碳复合材料。具有高回弹性的PAA-PANI聚合物(应变量可达690%)可有效缓解硅碳复合负极在脱/嵌锂过程中产生的应力,而硅与PAA-PANI间的氢键及静电吸引等相互作用,有助于抑制硅负极中微裂纹的扩展。在0.5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600圈后放电比容量稳定在952 mAh g-1。在2 A g-1大倍率下循环800圈后,放电比容量保持在600 mAh g-1,表明双网络结构的硅碳复合电极在高倍率下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构建高比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其他文献
云南毛坪铅锌矿床位于著名的川滇黔铅锌成矿带的北部,严格受地层岩性与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宰格组与上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受控于近北东向毛坪逆断裂与石门坎倒转背斜。然而,近来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与区域主构造线(北东-南西走向)呈大角度相交的近南北向横向断裂与铅锌矿化也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蚀变岩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从地质与地球化学两方面论证了该类横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挑战。重庆市璧山区聚焦居民小区这一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基础单元,试点开展"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探索建立和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作用,进一步理顺多元主体治理关系,把治理链条延伸至城市治理"最后一百米",推动党的"神经末梢"与城市治理"基础单元"的深度融合、互融共促,为促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正>福建省在持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等领域改革,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不断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积极谋划和推动医改向公共卫生领域拓展,为力促健康关口前移、使百姓群众"少生病、更健康"提供条件。针对制约疾控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于2019年6月启动省疾控中心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12月三明市跟进开展疾控机构综合改革和医防融合试点,省、市、县三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在今
期刊
<正>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作为2021年度广东省美育浸润计划入选高校之一,分派美术与音乐两支队伍对口帮扶河源市连平县开展中小学美育工作,为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提供优质美育资源。将篆体“美”和“育”左右拆解并进行重构,融入微笑符号,不仅体现了老师育人的快乐,同时描绘学生在课堂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欢乐画面,通过多彩渐变的文字颜色突出美育点亮学生心灵之光的愿景。此标志已成为广师大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团队的独特
期刊
目的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和产钳助产在阴道助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8例行阴道助产的产妇,根据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胎头吸引助产组和产钳助产组,各54例。对比两组产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胎头吸引助产组软产道裂伤率25.93%低于产钳助产组的53.70%,出血量(282.77±10.25)ml少于产钳助产组的(294.07±15.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助产成功率对比,差
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婴幼儿发展、推动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通过对51篇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文献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中关于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提升策略的研究最为丰富,其次是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需求和专业素养研究。建议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探索研制早期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深化早期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和培养现状、需求研究,建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和考核评估体系,探索早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体现为“形式的非预期性”“影响的系统性”和“演化的动态性”,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所产生的多元化风险,确保技术应用风险的正确治理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风险的治理逻辑包括价值逻辑、外部逻辑和技术逻辑三个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是技术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的,“法治框架”的外部逻辑和“技术规则”的内部逻辑是技术治理的制度性和规范性保障。基于上述治理逻辑,人
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真实的实践平台。为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中职学校要重视校企合作,积极创设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学校、企业实现长远发展。针对目前中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中职学校要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创建优质的教学团队,完善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校企合作效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