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多变量系统最优解耦控制及其应用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被控对象往往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且系统变量间存在着耦合作用。由于耦合作用的存在,采用常规的控制方法不能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而现有的解耦控制方法在控制器设计时,没有考虑系统对性能最优的要求,无法满足日渐提高的性能指标最优的要求,因此影响了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整体优化控制的实现。为实现多变量系统的解耦控制,并使其满足一定的最优性能要求,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多变量自适应最优解耦控制及在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中的应用(61573090)”,针对线性多变量强耦合系统提出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分析了该方法满足的最优性能,并开展仿真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分别针对连续时间线性多变量系统和离散时间线性多变量系统,将解耦控制和最优跟踪控制相结合,提出最优解耦控制算法,并对该方法的最优性能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引入中间虚拟变量,采用前馈和输出反馈的方法对系统进行解耦;然后,针对解耦后系统,采用最优跟踪控制方法,实现系统对任意参考输入的跟踪;最后,针对数值算例,采用最优解耦控制方法与最优跟踪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实验比较。对比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强耦合系统的解耦跟踪控制,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并获得一定的最优性能。(2)将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应用于工业运行过程中。针对一类强耦合的工业运行过程提出了使运行指标实际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能够实时动态给出回路控制层设定值的运行反馈最优解耦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回路控制层采用状态反馈控制方法实现回路控制层的跟踪控制;在运行层采用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实现各运行指标与回路设定值的解耦控制,并且使运行指标实际值跟踪设定值。分别针对连续时间的工业运行过程和基于数据采样的工业运行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工业过程运行反馈的控制。(3)将最优解耦控制方法应用于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中。首先,建立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的线性化控制器设计模型;然后,针对钢球磨煤机,采用最优解耦控制方法进行仿真,并与一般的最优跟踪控制方法进行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说明了最优解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的自动控制。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和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投入,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越来越多穿越黄土地区的高等级公路被规划修建,黄土在较低含水率的状态下能维持较好的壁立性,但被水浸泡后强度骤减,围岩较长时间难以稳定,本文针对西会高速庞湾隧道富水浅埋段由于其开挖后崩解速度快,自承能力弱尤其拱脚承载力不足、初期支护变形速率大等特点,为实现快速安全施工的目的,进行富水浅埋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方法的
断芯是造成汽车发动机铸铁件报废的重要原因,而人为、材料、设备及工艺等众多复杂因素都会影响砂芯质量进而导致断芯。当前汽车发动机铸铁件断芯缺陷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实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规模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现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各种网络安全问题随之而来。网络攻击越来越频繁,网络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些网络威胁呈现出以牟利为目的、组织严密和目标明确等特点,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的部署,并逐渐演化为全球焦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促进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并逐渐成为
非晶涂层具有高硬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以及耐磨性能,在表面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研究发现喷涂过程中产生的孔隙极大地影响了非晶涂层的服役性能与使用寿命。本
近几十年来,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器人正从生产领域,逐渐向生活领域发展,并且机器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非平整路面的自主行走是
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是生命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蛋白质功能模块是在PPI网络中通过相互作用完成某一生命活动的蛋白
流程工业传统的监控大多集中在本地,监控环境恶劣,其服务对象为现场操作工人,无法满足企业较高知识水平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掌握生产过程情况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于工业
现有的行为识别方法大部分是从视频中提取时空兴趣点,然后将动作用词包模型进行表示。具体的说,时空兴趣点从视频中侦测出来,然后使用表层描述子进行描述。之后每个描述子作
在目前所报道的有机光电材料中,给体-受体(donor-acceptor)型有机小分子材料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易于修饰和调控等优势,逐渐成为了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重点。本课题组在前期构建了系列对给受体调控的具有长寿命电荷分离态的D-A与D-A_1-A_2构型的分子,研究表明具备较好的光诱导电子和能量转移体系和电子、空穴双极性传输性能,并在单层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得到一定的应用。基于课题组前期的
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碳烟对人类健康,空气质量以及气候都有不利影响。根据激光诱导炽光技术(LII)非介入、能够进行定量场测量等优点,本文设计并搭建了激光诱导炽光光谱测量实验系统,对乙烯、煤粉火焰中含碳颗粒的演变过程展开了研究,并研究了CO_2掺混、煤粉种类以及煤粉粒径对火焰中碳烟颗粒生长过程的影响,为合理组织燃烧条件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1.激光诱导炽光光谱测量实验系统及方法的建立搭建了火焰燃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