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g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各地政府和学者们对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也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来发展郊区农村,如“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农村工业化政策、“三集中”战略、“农民变市民”等。这对振兴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情况。面对大都市郊区农村发展情况,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问题:大都市还需要保留农村这一形态吗?如果需要,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郊区农村乃至整个大都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大都市郊区农村发展现状和建设模式的研究,试图回答目前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些问题,目的是为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郊区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提供可参考的模式借鉴,从而促进大都市郊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论证了农村这一形态的保留对保证大都市的城市安全、提供必需的生态服务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大都市郊区农村及农业岌岌可危的现状,并对大都市郊区农村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大都市郊区新农村的建设途径——环境友好型新农村。文章认为,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应主要从如何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合理开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农村村级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以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效益这些方面来考虑。并依此构建了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概念体系,包括农村生态产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的选择即经济、社会、环境这3个方面。 基于上海市郊区农村的不同区位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5种典型的建设模式。分别对这些建设模式的特点和适宜条件进行了介绍,并以案例为切入点,着重对各模式中农村主导产业、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方式的选择以及模式在应用推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展开分析。最后,分别构建了从环境建设类、资源利用类、社会经济发展类三项内容的指标体系来说明不同的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尝试判别出新农村建设是否处于环境友好这一层次。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方面以及日后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谢丽尔·马丁利是西方人类学道德研究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其近著来具体理解“日常伦理”的研究思路.在从关注病痛及照料经验转向聚焦这些经验所蕴含的道德意义的过程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循环经济”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循环经济适合我国的国情,又代表着国际趋势,党和国家已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纳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随着铁路向重载化的快速发展,道岔用钢轨的服役条件愈加苛刻;同时现在广泛应用的珠光体钢轨各项性能已达到极限。目前道岔用贝氏体钢轨的轧后热处理方式在保证组织及力学性能后
本课题合成了三种不同结构的液晶单体,使用阴离子开环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种液晶均聚物和三种不同组分的液晶共聚物。通过核磁原位监测共聚实验的反应情况。我们对阴离子共聚动
随着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控制发射率为根本的传统热红外隐身涂层已不能对抗双波段热红外成像系统的侦查,红外融合才是符合当今军事要求的最佳解决方案。本文研制了可应
本文借助“测度”方法讨论拆迁遗留地带这一特定社会空间中“钉子户”的日常生活实践,并经由“战术”概念探究钉子户如何在治理者有意的疏忽下捕捉机会、建立新的社会空间,以
本文以美国和挪威的公共人类学实践为例,系统概述了公共人类学的发展动因、学科定位、形态内容、价值成效和挑战前景.公共人类学旨在重振人类学与公共领域的连接,紧密围绕当
以往研究对于社会支持类别对老年人口心理健康产生差异性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的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中国9省农村老年情绪问题干预研究的基线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社会支持对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