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学者越来越注重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文化专有项(即某文化特有术语)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而在各种文化专有项中,文革词语因其独特性给翻译带来了不少困难。杨绛的《干校六记》是文革回忆作品的经典之一,包含较多的文革词语,本文试图筛选出《干校六记》中所有的文革词语,比较其三个英译本的译介效果以及对文革词语的翻译策略,并探究三位译者的跨文化阐释行为,以期为该类研究提供借鉴。笔者手动筛选出《干校六记》中的文革词语,并利用语料库软件BFSU PowerConc进行自动筛选,作为对手动筛选结果的补充。在分析三个译本翻译策略时,笔者利用并修改了Aixela (1996)对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分类法,对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统计,并结合实例分析了三位译者对各个策略的使用情况,以期从翻译策略、译介效果等方面全面了解文革词语的翻译。研究发现,语言对译、文外解释、文内解释和绝对泛化是三位译者翻译文革词语时使用的策略。第一,语言对译(指参考译入语中已有的译文或者直译)是文革词语英译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但译者应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带来信息丢失和风格破坏,还应尽力避免误译。第二,文外解释是对文革词语进行补充解释的重要手段,而且脚注与尾注的结合使用能有效缓解文外解释对阅读的干扰。第三,文内解释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足够详尽,过度使用会影响源语文化元素的保留,但文内解释可与文外解释结合使用。第四,翻译文革词语时,音译极少单独出现,一般以音译加注的形式出现,但这一策略的使用频率较低。第五,作为跨文化操纵程度较高的翻译策略,绝对泛化的使用频率较低。最后,译者在进行跨文化阐释时应遵守适度原则,避免过度阐释和阐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