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CT能谱成像技术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肝动脉及脾动脉,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门静脉及脾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EVB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EVB的患者3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尚未合并EVB的患者30例及正常肝脏组30例的能谱CT资料。能谱扫描模式:管电压为高、低能量(140KVp与80KVp)瞬间(0.5ms)切换,管电流为550mA,速度0.8S∕周,螺距为1.375,探测器宽度0.625mm×64。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碘(水)基图上的肝门部层面,分别在左叶、右叶、尾状叶肝实质及脾实质内各取三个面积约(50±2)mm2的ROIs(无重叠并且避开血管),然后三个ROIs内的碘浓度平均代表每个部位的碘浓度。在70KeV的门静脉血管MIP图像上,测量GCV直径。比较三组间的一般资料、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左叶、右叶、尾状叶肝实质及脾实质的碘浓度、GCV直径的差异性,分别采用R×C2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时,采用LSD法或Tamhane T2法。根据诊断性试验方法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并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门静脉期左叶、右叶及尾状叶肝实质、脾实质的碘浓度及GCV直径预测EVB的诊断效能。选择上述参数进行联合判别分析,评价联合诊断价值。结果肝硬化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肝硬化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在左叶、右叶、尾状叶肝实质及脾实质的碘浓度比较时,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肝硬化出血组、非出血组的肝实质碘浓度分别与正常组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肝硬化出血组与非出血组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在动脉期脾实质的碘浓度进行组间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肝硬化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在左叶、右叶及尾状叶肝实质及脾实质的碘浓度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V直径比较时,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当门静脉期左叶、右叶、尾状叶肝实质、脾实质的碘浓度及GCV直径的临界值分别为17.56mg∕ml,18.29mg∕ml,23.01mg∕ml,36.02mg∕ml,5.8mm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874,0.701,0.946,0.726,诊断EVB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86.7%,70.0%,92.3%,73.3%和66.7%,76.7%,60.0%,84.6%,63.3%,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85.2%,62.1%,88.9%,66.7%和70.6%,78.8%,63.6%,81.8%,69.2%。多参数判别分析显示诊断准确率为95.6%。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的肝内灌注量明显减低,脾静脉的血流量显著增加,特别在EVB患者中。同时,可以导致肝动脉的血流量代偿性的增多、即HABR,但是HABR代偿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在所有指标中,以脾静脉的血流量增加程度来预测发生EVB风险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肝实质中以肝右叶血流量降低程度来预测发生EVB风险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GCV直径扩张可以作为预测发生EVB的风险性的指标,但是特异性不高。应用多参数联合来预测EVB发生的风险性,具有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