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 景]脑缺血(cerebral ischemia)又称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种以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组织损伤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尽管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对脑缺血性损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是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肢体远距缺血后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LIPostC)已被证明在脑缺血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揭示。[目 的]研究RLIPostC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脑缺血半影区内突触再生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 法]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hion,MCAO/R)方法复制 Sprague-Dawley(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对照组(model组),远距缺血后处理组(RLIPostC组)、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组(LY组)、远距缺血后处理+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组(RLIPostC+LY组)。RLIPostC组在再灌注后立即接受3个循环的RLIPostC治疗(双侧股动脉缺血10 min+再灌注10 min为1个循环)。RLIPostC+LY组大鼠在MCAO前30 min经侧脑室立体定位注射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剂量25 mmol/L于5μl的DMSO),后进行MCAO复制模型,再灌注后立即接受3个循环的RLIPostC处理,LY组在MCAO前30 min经侧脑室立体定位注射25 mmol/L 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共5 μl,其余步骤与RLIPostC+LY组相同。所有动物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7 d和第14 d分别通过Roger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oot-fault测试和水迷宫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14 d,采用焦油紫(cresyl violet,CV)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通过脑组织干湿比重测量脑水含量,运用免疫荧光染色观测突触数量,Western-Blotting检测突触再生相关突触结构的标志性蛋白——突触前突触素蛋白 Syn1(Synapsin 1,Syn1)和突触后致密物质(Post 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以及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protein-43,GAP4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 果]与脑缺血再灌注对照组(Model组)比较,肢体远距缺血后处理促进了脑中风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包括减轻了脑中风大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P<0.05),增强运动协调能力(P<0.05)和学习记忆能力(P<0.05)的恢复;形态学检测结果表明RLIPostC处理减少了脑梗塞体积(RLIPostC组35.02%±2.321%vs.Model组 50.67%±4.926%,P<0.05)和脑水肿(RLIPostC 组 80.40%±3.19%vs.Model组 86.91%±2.03%,P<0.05);Western boltting 检测结果表明,与Model 组比较,RLIPostC处理增加了 SYN1蛋白和PSD95的表达,并上调GAP43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突触前和突触后标志蛋白结果表明,RLIPostC处理显著增加突触前标志蛋白Synl的荧光强度(相对于假手术组的倍数:RLIPostC组1.22±0.38 vs.Model组0.58±0.42,P<0.05)及突触后PSD95的荧光强度(相对于假手术组的倍数:RLIPostC 组 1.41±0.39 vs.Model 组 0.57±0.32,P<0.05)。应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尽管肢体远距缺血后处理仍能表现出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RLIPostC+LY组vs.Model组,P<0.05),但是保护作用减弱(RLIPostC+LY 组vs.LY 组,P<0.05);同样在 PI3K/Akt 通路阻断下 RLIPostC仍然具有减少脑梗死体积的作用,但是保护效果也被减弱(RLIPostC+LY组vs.Model 组,P<0.05;RLIPostC+LY组vs.LY 组,P<0.05),而且 RLIPostC 减轻脑水肿的作用被消除(RLIPostC+LY组vs.LY组P>0.05),进一步的Western boltting检测结果表明RLIPostC增加缺血半影区内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yn1、PSD95和GAP43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是作用也被减弱(RLIPostC+LY组vs.Model组,P<0.05;RLIPostC+LY组vs.LY 组,P<0.05)。[结 论](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实施的双侧后肢RIPostC可增强大鼠行为功能的恢复,包括促进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运动协调能力、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恢复;(2)脑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实施的双侧后肢RIPostC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的程度;(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实施的双侧后肢RIPostC上调脑缺血半影区内神经突触前标志蛋白Syn1、突触后标志蛋白PSD95及突触再生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4)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实施的双侧后肢RIPostC增加脑缺血半影区内突触前标志蛋白Syn1和突触后标志蛋白PSD95的阳性荧光强度;(5)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可减弱双侧后肢RIPostC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促进突触再生作用。
其他文献
[目 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为我国女性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的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诱因。感染HPV患者中的大多数其感染病毒可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仅有少部分人群会持续感染,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前病变(Cervical Intra
[目 的]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表达于血小板膜上,起负性调节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Ⅵ(GPVI)的作用。CEACAM1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s)可以抑制GPVI-FcRγ链复合物中FcRγ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s)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但迄今对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在血小板功能调控中的作用仍知之甚少。前期研究提示:胶原刺激血小板释放的基质
第一部分 血小板CEACAM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的研究[目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脉完全或不完全性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心脏猝死等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快速且准确诊断ACS有助于有效临床决策和及时血运重建,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然而,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在心肌
[目 的]1.从云南绿升麻(C.foetida)根茎中提取、筛选出一种新的对巨噬细胞及其表达的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具有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2.研究该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巨噬细胞中EMMPRIN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盲的首要原因,且DR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势必对个人、家庭、社会构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DR并揭示其致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DR的患病形势不容乐观,有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我国DR患病率存在地域差异,且具有农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死亡率、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每年因患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目前对于它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肺癌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对进行针对性地诊治有极大好处。区别于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域的肺癌高发情况,云南省东北部的肺癌高发表现出其自身特点,呈点状极为集中的分布,主要集中的地区是宣威和个旧两个地级市范围,尤其是宣威地区肺癌又是国内乃至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
[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骨量减小、骨组织微结构退化,继而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剧增的系统性骨病,其所致骨折为老年人致畸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全球OP患者约2亿余,平均每3秒便会新发一例OP所致骨折[2]。伴随老龄化加剧,OP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呈爆发式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OP发病率高、危害巨大,发病机制却难以揭示,OP越发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健康难题。因
[目的]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免疫疗法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使其靶向杀伤癌细胞,且副作用较小。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由于有明确的靶向性,已被证明是治疗癌症最有希望的免疫细胞。特别是靶向CD19的CAR-T细胞在治疗B系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瘤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但CAR-T细胞如何在体外进一步
第一部分 完全性胸段脊髓损伤后大脑MRI研究[目的]从大脑结构、功能、网络不同层面研究完全性胸段脊髓损伤后大脑改变,探究灰质体积(GMV)和皮层形态的改变,以及结构协方差网络(SCNs)的拓扑属性差异,研究GMV变化和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探讨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网络的差异,以更全面地认识完全性胸段脊髓损伤后大脑重塑改变,为这类患者制定更准确和具体的康复
第一部分噻托溴铵治疗不同HRCT表型的COPD患者血清代谢物及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异质性导致其接受相同治疗的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COPD患者需要的是针对其自身特征的个体化治疗。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来研究不同CT表型的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根据患者胸部CT的影像结果,将67位COPD患者分成E表型(n=35人)和M表型(n=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