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勇德思想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中,勇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勇德在实践上表现为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抵抗私欲、好谋善断、积善行道等。不惧和果敢都是勇德的基本内涵,见义勇为、见危授命是勇德的社会实践内涵。先秦儒家的勇德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也对后来的诸子百家、兵家以及历代的思想产生了积极深渊的影响。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勇德的总述,从“勇”其字的内涵入手,分析什么样的“勇”才是符合儒家道德观的勇德,勇德需要“配义与道”,需要“礼”的规范,更需要好学不倦。勇德是儒家三达德之一,并这里着重论述了一下“勇”与“知”、“仁”三者的关系。最后,谈到了勇德的作用有三,首先是克服困难,其次是自我修炼,最后是行仁传道。
   论文第二部分是为重点论述部分,从四个层面探讨先秦儒家的勇德,层层递进。第一层面是血气层面的勇,就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勇,血气之勇表现为内在的勇气和外在的勇力,这里面以北宫黝和孟施舍为例说明;然后从“子路问强”引出了孔子对“血气之刚”的抑制和对“德义之勇”的提倡,使得勇德要符合中庸。第二层面的勇是义理之勇,好勇并非无理智之勇,应该以儒家的道德尺度和价值观作为标准,应该谨慎行勇,而不是一味地勇往直前;同时,儒家的勇德不能离开正义和良知,理屈则退,理直则进。第三个层面的勇是畏天知命的勇,勇在这个层面表现为对天命和鬼神的敬重,这个畏不是害怕和懦弱的畏,而是对天命的敬畏所带来的崇高感;这部分讨论“知天命”和“畏天命”的关系,以及儒家提倡在天命之下人们应该有所作为的观念。第四个层面的勇是儒家的大勇,孔子和孟子两位儒家的先驱,终其一生,背负着“未丧斯文”的使命,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和文化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使命和深深的爱国忧患意识。
   本文以《论语》、《孟子》、《中庸》、《礼记》、《诗》、《荀子》、《尔雅》等儒家经典为依据,从里面探讨的关于勇德、与勇德相关概念的地方入手,对先秦儒家的勇德的内涵进行解析,对勇德的道德实践意义进行了4个部分的分层,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从而对先秦儒家的德性实践观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其他文献
人们通常将洛克的《政府论》看作是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经典表述,把其中所表达的政府理论归结为典型的契约理论。即认为洛克政府理论的核心在于契约是建立政府的根据,或者说政府来源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在契约基础上的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要为个人权利服务。这表明了契约在洛克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洛克为保护个人权利、避免霍布斯式的专制主义而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然而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忽略了洛克社会契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
学位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论体系中之一,其思想的特点在于统摄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理论及宗教实践方面。因此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是“如来藏思想”与“无我说”之间的矛盾,还有轮回的主体与“空”之间的矛盾。此问题又导致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结合。唯识学在解决这些难以融合、互相矛盾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发展。并且从佛教的历史来看,这与佛教的大众化及宗教
学位
群体选择理论主张,按照“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利益服从群体的利益”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比不按这种方式组织的群体具有更大的进化适应性。进化论生物学家用群体选择理论来解释“(生物)利他主义的两难”问题。利他主义的两难表现为,如果进化只是在个体层面发生,而个体选择是以个体间在生存和繁衍机能上的竞争为标志的,那么利他特性作为看似与这种个体选择相冲突的特性,如何能够从个体间竞争的环境中进化出来呢?较之个体选择理论
学位
后果主义理论是在当代伦理学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种伦理学理论,这一理论通常要求行为者要实行那个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后果主义的这一道德要求受到了反对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后果主义向行为者施加了过于严苛的要求。本文认为,当反对者批评后果主义要求过于严苛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反对后果主义理论关于行为正确性的标准:一个正确的行为就是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后果主义的反对者主要针
学位
地外智能生命是否存在?古人早就对这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同时地外智能生命故事也是近代科幻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此问题上,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在承认地外生命存在的同时,认为人类无法与真正的地外智能生命沟通,质疑宇宙探索背后内在于人类认知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莱姆看来,人类无法与地外智能生命沟通,既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又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但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科恩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一书中,选用功能解释的方法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辩护,目的是使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性更加清晰。科恩认为,只有功能解释才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并严谨的解释。而这一判断的确立必然涉及到三个问题:为什么科恩会选用功能解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方法,功能解释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辩护时是否合理,功能解释作为分析的方法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学界一个永恒而常新且富有争议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关注是阿伦特《人的境况》一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理解为切入点和主线,阐述了阿伦特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不同理解。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阿伦特从政治本体论出发,对劳动做出了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理解。阿伦特对人类基本活动
学位
在葛兰西所处的年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从自由竞争阶段向组织化阶段的转变,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越来越一体化,市民社会中的领导权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葛兰西认识到了这些变化,并对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反思。葛兰西批判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强调文化领导权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葛兰西认为,在争取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有机
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来看,前人的研究多半着眼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有的甚至仅限于其个别片段、个别思想的孤立研究;本文的特点在于,提出了“马克思1857-1858年文本群”这个新的概念,从研究轨迹、实践基础、文本内容、思想主线等四个方面对其作出了总体研究,并把人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论当做这一文本群的思想主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提出的通向自由的劳动解放之道,看作1857-1858年
学位
阿赖耶识是佛教唯识宗建立的核心概念。关于阿赖耶识之概念虽然名称有不同,但是从初期佛教思想到中国法相宗都贯穿着这一核心概念。中国法相宗的最重要的经典《成唯识论》对于阿赖耶识进行了特别地解释。本论文阿赖耶识思想中,要考察最重要的部分即对“唯识相”。  本论文共三个部分。第一章是作为绪论,叙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于轮回的观点不仅佛教,印度早期各学派也都是赞同的,这样轮回的构成中必须得需要轮回的主体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