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BD7调控Slug诱导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相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fengl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仅占所有头颈部肿瘤的1%。其特点是较高的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易转移至肺、肝和骨骼。远处转移患者存活率低于未转移者。目前,对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治疗手段仍是以手术联合放疗或者化疗的综合治疗为主,长期的生存率偏低,治疗效果不佳。由于缺乏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SACC治疗存在局限。随着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能否找到更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对诊断和治疗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有重大的意义。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它导致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上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Slug是EMT的转录因子,具有锌指结构,在EMT进程、癌细胞的入侵和转移、维持干细胞的特征中发挥重要作用。SACC肿瘤组织中,Slug蛋白表达升高且在其侵犯神经过程中Slug沉默可下调EMMPRIN,上调E-钙粘蛋白的表达,抑制EMT。BTB域是在真核生物中存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序。BTB/POZ结构域蛋白7(BTBD7)含有保守的BTB/POZ蛋白交互作用基序,包含明显的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包括甲胎蛋白(AFP)1,CAAT增强子结合蛋β,GATA,激活蛋白等。近年来,BTBD7被认为是促进上皮组织重组和分支结构器官形成的调控因子。局部BTBD7高表达会引起Slug、E-钙粘蛋白的局部改变以及提高上皮细胞能动性。此外,BTBD7参与肺癌侵袭转移过程和肝细胞癌中的EMT。然而,BTBD7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作用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BTBD7和Slug在SA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BTBD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其表达在SACC中的意义;通过基因沉默技术,进一步研究BTBD7沉默对高侵袭性SACC-LM肿瘤细胞体外侵袭、转移、增殖能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TBD7沉默后Slug以及EMT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BTBD7在SACC中的生物学机制,为SA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1、收集因病损手术切除的66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组织蜡块和15例正常的唾液腺组织蜡块,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TBD7及Slug蛋白在SACC组织和正常唾液腺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学分析检验BTBD7与Slug在SACC中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类型,远处转移的相关性。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BTBD7阳性与BTBD7阴性患者生存率的差异。COX多元比例风险分析探寻影响SACC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BTBD7及Slug在SACC-LM细胞及SACC-83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沉默SACC-LM细胞中BTBD7基因的表达,q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TBD7、Slug以及EMT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5、细胞划痕试验检测BTBD7基因沉默后SACC-LM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BTBD7和Slug多为高表达,而在正常唾液腺组织中多为不表达或者低表达。BTBD7和Slug表达增高与SACC的TNM分级,组织类型、远处转移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BTBD7与Slug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在Slug阳性表达的组织中,BTBD7阳性表达率为70.2%(33/47)。2.根据66位患有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BTBD7阳性表达的患者总体存活率显著低于BTBD7阴性表达的患者。COX多元比例风险分析表明BTBD7阳性表达、Slug阳性表达和肿瘤的远处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BTBD7阳性表达的患者的生存风险是阴性表达患者的3.287倍。3.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TBD7和Slug在SACC-LM和SACC-83细胞系中呈阳性表达。BTBD7阳性表达主要是位于两种细胞的胞质,Slug在两种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均有表达。4.qRT-PCR技术和Western bolt技术检测发现,BTBD7基因沉默后,SACC-LM细胞中,BTBD7、Slug、MMP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相反,E-钙粘连蛋白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5.沉默BTBD7基因,明显抑制SACC-LM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细胞的增殖能力未见明显的影响。结论: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BTBD7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较低,预后差,预示其在SACC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LM中,BTBD7基因沉默后能显著提高Slug 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调控金属基质蛋白酶9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提示在SACC中,BTBD7可能作为Slug的上游基因调控肿瘤的EMT进程,为SACC的诊断、预后判断以及生物治疗提供新的生物学靶点。
其他文献
背景:研究了癌症相关性缺血性脑梗死(CAI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构建了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8例患有癌症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癌症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接受常规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了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逐步
目的分析我科初诊成人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D200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CD200表达对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2018年4月-2020年12月初诊的86例成人AML(非M3)患者。收集这些病人的临床信息,同时随访病人的生存情况,分析CD200表达情况与1年生存(OS)率的关系。对其中进行了化疗的AML患者进一步评估,分析CD20
背景冠心病(CHD)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带来经济负担,心肌梗死(MI)引起的心肌缺氧和缺血最终将发展为心力衰竭(HF),因此心梗后的血管新生对挽救心肌和改善心功能极其重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Fox P1在缺氧微环境下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表达变化以及Fox P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以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缺氧细胞培养箱培养HUVEC后在不同时间点检测Fox P1转录水平和蛋白水
目的:分析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住院的20 NPSLE患者为研究组。统计分析20例NPSLE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脑脊液、脑核磁共振、治疗方案及预后。选取同期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对照组。比较
目的运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维持性血压透析(MHD)患者10年内的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MOF)及髋关节骨折(HF)风险,并探讨骨折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03-2020.09于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行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FRAX评估所需信息,并计算出每位研究对象的骨折风险。研究的指标包括一般信息、Ca、P、iPTH、ALP及FGF-23等,分析它们是否是骨折风
目的:探讨正念冥想对患者脑梗死后焦虑抑郁障碍的预防作用。方法:2018年9月-2019年10月,将该期间来我院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正念冥想训练,14天后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障碍情况。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给予正念冥想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EUS-FNA)对于Ig G4相关性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行超声内镜检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的Ig G4相关性胆胰疾病患者25例。分别利用EUS、MRI/MRCP、CT检查方法观察患者,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等指标。同时于患者EUS-FNA术后7天、1个月、1年随访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因肝硬化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纳入117名肝硬化PVT和125名肝硬化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来减少偏倚。分析了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临床特征和其对肝硬化失代偿、生存率的影响。结果:PVT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5(8.0-23.0)月,非PVT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4(8.0
目的总结宫颈癌筛查中TCT阴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寻找TCT漏诊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1月~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宫颈活检提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且活检前有TCT检查结果的患者451例,根据术前TCT结果分为两组:TCT阴性组231人,TCT阳性组220人,回顾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对两组患者有差异的
目的:了解女性乳腺癌患者配偶的性行为及性功能变化与临床变量和社会人口学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集病例,共纳入196名23岁-59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男性配偶。通过在线问卷或电话访问方式,填写男性性功能问卷(BSFI),并收集社会人口学变量和临床变量。结果:受访者平均年龄46.13±7.75岁,至调查时妻子平均患癌时间1.58±0.48年。受访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