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胞外囊泡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毛虫病是一种由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感染引起的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旋毛虫入侵宿主后通常可诱发宿主强烈的Th2型免疫反应、Treg细胞数量增加、巨噬细胞选择性活化(M2)、DC细胞不完全成熟,伴有免疫抑制因子(IL-10、TGF-β)表达增加,创造一个有效的抗炎环境,这种抗炎环境能确保其成功寄生并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蠕虫感染后,M2型巨噬细胞亚群通过限制炎性反应来保护宿主,并在感染后完成组织修复和重塑,或通过抑制Th1反应,诱导Th2反应来促进驱虫作用。先前的实验已证实感染旋毛虫后,旋毛虫及其ES产物、旋毛虫关键免疫调节因子可诱导M2型巨噬细胞,这表明旋毛虫可以通过改变巨噬细胞的活性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作为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可通过其携带的活性物质调控受体细胞的功能。但迄今为止旋毛虫胞外囊泡(Ts-EVs)是否可以调节巨噬细胞激活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Ts-EVs在体外和体内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为探索旋毛虫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的思路。首先,通过超速离心法分离纯化了Ts-EV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获得的Ts-EVs呈双分子囊泡状结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表明,Ts-EVs粒径主要分布于90-210 nm之间,粒径主峰为162 nm,Western blot鉴定显示Ts-EVs表达EVs特异性标记蛋白CD63、烯醇化酶(Enolase)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综上所述,我们已成功获得Ts-EVs,并可用于功能鉴定。其次,为了确定Ts-EVs对宿主免疫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将15μg和30μg Ts-EVs尾静脉注射给C57BL/6小鼠,12 h后分离外周血免疫细胞,结果表明Ts-EVs显著降低单核巨噬细胞的数量。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Ts-EVs在巨噬细胞极化中的调节作用。分离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BMDMs),用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得到M0型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F4/80,鉴定纯度达90%以上。体外将Ts-EVs(5μg/m L)作用于BMDMs,24 h后收集BMDMs。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s-EVs刺激组与Control组相比,可显著促进Arg-1的表达,同时通过格里斯试剂(Griess)检测到NO的产生降低。q RT-PCR检测结果表明,Ts-EVs刺激组TNF-α、IL-1β、IL-17A转录水平下调显著,IL-10、TGF-β、IL-4转录水平上调显著,同时可诱导Arg-1、FIZZ1、Ym1表达,降低i NOS表达。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JAK1/STAT3/STAT6通路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Ts-EVs组p-JAK1、p-STAT3、p-STAT6表达显著增加,表明Ts-EVs通过JAK1/STAT3/STAT6信号通路来诱导BMDMs向M2极化。我们推测Ts-EVs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诱导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FIZZ1和Ym1的表达,从而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巨噬细胞水平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从而有利于旋毛虫的寄生。最后,本研究利用DSS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DSS-IBD),研究Ts-EVs对体内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Ts-EVs预处理方式如下:将Ts-EVs(50μg/只)腹腔注射到C57BL/6小鼠体内,然后给予含3%DSS的水。每天观察并记录C57BL/6小鼠体重和粪便情况,造模第7天处死C57BL/6小鼠。体重、DAI、结肠长度和结肠宏观评分结果表明,Ts-EVs可预防DSS-IBD的临床症状。H&E染色、PAS染色和MPO活性分析结果表明,Ts-EVs可预防DSS-IBD的组织损伤。采用q RT-PCR和ELISA检测各细胞因子在结肠中的表达,结果发现DSS组炎性因子表达增加,而提前腹腔注射Ts-EVs能够抑制DSS结肠中炎性因子的增加。提示Ts-EVs可通过调节小鼠结肠炎性因子的分泌,有效干预DSS-IBD的进展。免疫组织化学分析Ts-EVs对结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发现各组结肠均有F4/80+巨噬细胞浸润,DSS+Ts-EVs组结肠组织F4/80+CD11c+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浸润水平低于DSS组,与Control组相比,Ts-EVs组结肠组织的F4/80+CD206+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浸润水平明显升高,进一步流式细胞术观察Ts-EVs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各组肠系膜淋巴结中均有F4/80+细胞,DSS+Ts-EVs组肠系膜淋巴结CD16/32+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数量显著低于DSS组,Ts-EVs组肠系膜淋巴结的CD206+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这表明Ts-EVs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向M1极化来缓解结肠炎。总之,本研究表明Ts-EVs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转换,并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来影响DSS诱导的结肠炎的病理过程,这为研究旋毛虫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强激光场作用下原子和分子的双电离在强场物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揭示了双电离过程中电子关联效应,为人们研究自然界中的电子关联提供了有效手段,其中双电离机制可以由次序双电离(SDI)和非次序双电离(NSDI)进行区分。金属原子具有外壳层活跃电子,其双电离过程在学术领域中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目前已有对Mg原子的NSDI研究,包括电子关联动力学,以及NSDI对激光波长和激光偏振的依赖等。研究表明金属原子M
成像质量和成像效率一直是科研人员不断奋斗的目标。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鬼成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鬼成像又叫关联成像,是一种新的光学成像技术,鬼成像可以在大气湍流和极弱光的条件下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并且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众所周知,传统的胶卷相机和现代的数码相机其采样和成像都是在同一个区域内完成的,而鬼成像将采样和重建图像两个过程分开,最终实现了“隔物成像”。本文利用二维Walsh变换完
目的 建立H1N1流感病毒感染树鼩模型,探讨流感病毒动力学变化和在呼吸系统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3~3.5周岁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B组)和模型组(M组)各12只,使用H1N1流感病毒每只600μL(1×106.8TCID50/0.1mL)经鼻腔感染M组树鼩,在-3~10d期间每天早晨测量肛温,同时采集咽拭子、鼻拭子
强飞秒激光脉冲在空气中传输引起的非线性效应比如成丝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自聚焦现象是由空气的光克尔效应产生的,而散焦效应是由电离后产生的等离子体所带来的。自聚焦现象和散焦效应共同作用,从而实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会形成长而明亮的低密度等离子体通道,这就是“丝”。等离子体经历复杂的跃迁过程会辐射特征荧光光谱。通过测量飞秒激光成丝过程中的荧光光谱,可以了解激光强度、电子温度、等离子体密度及其它信息,也有助于
野上弥生子是经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女性作家,拥有近百年的人生阅历,曾是世界文坛最高龄的执笔作家。篠田一士、大冈升平、小田切进等都曾评价野上弥生子为夏目漱石最忠实的继承者,其中甚至有称赞其才能在夏目漱石之上者。野上弥生子是否超越夏目漱石此点不在本论文论述范围之内,但这些赞誉无疑是对野上弥生子可与夏目漱石比肩的文学才能的肯定。野上弥生子所作《海神丸》不仅是其漫长文学生涯中的转折大作,亦是大正文
目的 通过改良胸腰椎椎体穿刺点及穿刺角度,探讨改良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因骨质疏松所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2例,共38椎体,应用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年疼痛缓解情况;通过测量脊柱侧位X线片上术椎前缘、中部、Cobb角以及正位X线片上椎体术侧和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是一种人兽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的猪肉及其产品是人类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因感染旋毛虫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因此,猪旋毛虫检测被列为屠宰必检项目。目前使用的旋毛虫检测方法存在技术短板,无法满足对日常养殖和现代化屠宰加工过程中,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作为念珠菌属中最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感染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在机体正常时其主要寄生在人体或畜禽的粘膜上,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化疗和放疗以及医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白色念珠菌的正常菌群遭到破坏,进而失调,引起各种形式的念珠菌病,从慢性浅表真菌感染到严重的播散性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同时发生在畜禽和小动物身上,由于畜禽舍的不卫生、不通风,使得畜禽的粪便中
狂犬病作为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传染性急性脑脊髓炎。通常由患病动物通过唾液以咬伤的方式传染给人或动物,因发病后常表现恐水现象,因此又被称为恐水症。RABV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员,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最致命的病原体之一,病死率近乎100%。其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可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以及依赖RN
复仇现象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存在,国家产生后,将生杀之权从个人手中收回,私力复仇成为一种要受到法律制裁的犯罪行为。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复仇现象长期盛行,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禁止,这种现象与复仇行为所体现的礼法冲突息息相关。自汉代起,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们无论是在立法设计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极其重视对复仇的处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法律制度相当完备的宋代也是如此。研究宋代复仇现象除了史料记载的案件外,文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