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中西部,是一个多旋回沉积型克拉通类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油气分布广、含油层位多、油层厚度大、孔隙度和渗透率低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B井区位于盆地陕北斜坡的中西部,其延长组长6储层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具有岩性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常规测井曲线上油气层响应特征不明显等特点,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测井评价难度大。本文在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基础上,利用收集的地质资料、钻井资料、试油资料、化验分析资料、岩心、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类型、沉积微相、“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选孔隙度,渗透力,排驱压力、中值压力、最大孔喉半径、中值半径、均值、分选系数、孔隙组合类型划分四个评价等级对长6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对岩心和测井曲线的特征分析,可将长6亚组划分为3个小组,分别为:61、长62、长63。通过岩心观察和岩心化验实验,确定本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孔隙类型统计得出:本储层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隙和次生溶孔为主;在岩石学和测井微相共同进行分析之后,确定B井区沉积相为:浊积扇中扇亚相沉积。微相为:浊积水道微相、浊积叶状体微相、漫溢微相以及半深湖泥微相。综合应用钻井、完井资料、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储层“四性”关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实际应用表明所建立的解释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地质特征,精度符合要求,可用于储层评价。综合研究地质、录井、测井资料,确定研究区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下限标准,划分储层有效厚度,并与其它相邻区长6储层相比较,均接近,符合该区储量计算的实际地质和生产情况。最后,依据该油田砂岩储层综合评级标准,将长6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四类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