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快速扩张的趋势与基本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2008年重庆的城镇化率为49.99%,介于加速期30%-70%之间,加之重庆是典型“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土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是重庆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土地问题之一。如何使正处于粗放外延的重庆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内涵转变,如何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向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成为摆在政府和城市土地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系统是一个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复杂关系的大系统,而城市人口的聚集、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这个基本载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仅仅是为了节省用地、解决人地矛盾,更是保障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的必要途径。本文引入“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不但能清晰地揭示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而且更强调了在评价过程中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的压力、状态和响应等特征。PRS框架很好地模拟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循环关系,将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分成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子系统,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往复的循环,每个系统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通过评价每一个子系统来反映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评价的作用。本文借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和框架,试从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选取重庆市南岸区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PSR框架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②构建城市集约土地利用的PSR(压力一状态一响应)理论框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PSR框架的最早提出和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并在其概念引申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土地利用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③基于PSR框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目标出发,根据我国城市现阶段自身特点,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其构建原则,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能够分别代表城市经济、生态和社会状况的18项指标建立基于PSR框架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④实证研究。根据前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南岸区为例,根据2005—2008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对南岸区土地集约水平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分析综合指数的变化原因并得出结论。主要结论:①计算结果显示2005-2008年,南岸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值分别为0.688、0.812、0.618和0.709,说明其水平较高,总体效果令人比较满意,但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波动幅度较大,整个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②PSR模型较好地从人地互动的角度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土地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③从系统发展的均衡角度出发引入协调函数公式,其计算结果分别为1.366、1.469、1.137和1.148,说明南岸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三个子系统发展相对不均衡,同时显示出与综合评价指数相似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