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尊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自尊研究的焦点,至今研究者们仍未对两者关系得出统一的论断。最初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低自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暴力侵犯行为,但之后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那些对自我评价良好的人也会做出危害他人人身财产等反社会的行为。为了结束对两者关系的争论,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对这种矛盾的结果做出解释,其中最为大家所认可的是“高自尊异质性假说”。该假说认为高攻击水平的高自尊者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自尊,尽管他们表面上有高自我评价但潜意识中对自我持否定态度。他们的自尊并不稳定,为了维持表面的积极评价他们不得不对环境中的威胁刺激做出防卫和抵御,也就表现出了较高的攻击行为,这类高自尊被称为脆弱型高自尊。近年来人们展开了对脆弱型高自尊个体攻击性的认知研究,对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等认知阶段的探索均取得一定成果。以往研究表明攻击性与抑制控制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本研究将自尊、攻击性与抑制控制三者相结合,分别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特点、抑制控制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将大学生被试分为脆弱型高自尊组和安全型高自尊组。同时使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测量两组被试的外显攻击性水平,比较不同类型高自尊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差异。然后使用STOP-IT程序测量两类高自尊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是否存在缺陷。该程序的编制基础是经典的停止信号任务,以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和无停止信号反应时(NSRT)做为评估个体抑制控制能力的指标。最后实施反眼跳任务实验,眼动指标为首次眼跳潜伏期和首次眼跳方向,实验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被试在不同眼跳任务和不同词性任务中的正确眼跳反应时和眼跳错误次数的眼动数据来探讨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抑制控制的加工特点。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1)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敌意情绪显著高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敌意情绪。(2)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差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具体来说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反应抑制能力显著低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且冲动性显著高于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3)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存在对攻击性信息的抑制控制困难,具体表现为抑制优势反应的能力显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