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文神祇研究 ——以封豕的源流为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x78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是上古时代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有关神与英雄的故事。在神话创生与发展的时代,天文是民众认知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也是民众理解“上天(上帝)”意图的线索,与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信仰息息相关,也就必然浸入到民众创造、发展神话的诸环节之中,或成为神话的组成部分,或为神话创造灵感,因此天文既是神话的组成部分又是理解神话所必需的背景知识。上古时代的天文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从古至今的人文学者往往缺乏天文知识,在阅读和研究先秦文献中常常对其中的天文星象记载视而不见,甚至误解、曲解,从而使天文神话研究的基础——先秦文献一直没有得到天文学视角的审视与阐释。只有在理解先秦天文学的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审视先秦文献与殷契记载、出土文献,寻觅并解释其中那些前人未曾察觉的天文记载,方能重新认识上古时代民众的天文信仰与天文知识,进而探究天文神话与天文神祇的本源,探寻神祇与神话在漫长历史中的分化融合。天文神话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神话研究本身,更在于挖掘古代神话背后的天文知识体系、社会语境与宗教信仰,探赜神话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研究天文与人文的相互关系,揭示上古时代的社会史、信仰史以至思想史。名称不仅是人类对事物的指称,也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与分类。华夏先民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将农业生产视作生存之本,在星象的指引下适时开展农业耕作,因而将重要的星称之为“辰”(一种殷商时代农耕必备的工具)。重要的星辰往往因出没的时间与民众社会生活、生产的节律相联系而命名。先秦民众熟知每个月份的星象标识和每月应该从事的农事活动、祭祀仪式、节日庆典、公共劳役等社会节律,依照星辰的升落运转安排生活的节奏、生产的韵律,故民众对星辰的所有认识皆围绕着星辰的时间性这一主线。星辰的命名与星象的时间性是天文神话研究的重要线索。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使某些气象现象(如多风、多雨、炎热、寒冷等天气现象)往往在特定时间表现得特别明显,表现在上古时代的天文历法中就是特定的星象预示着某种特殊的气象天气,似乎这些星辰具有风、雨、雪等气象力量,这使民众将这些星辰视作气象神祇。具有气象神职的天文神祇一直未得到学界的关注与研究,其中“封豕”正是这样一位被古今学者所忽略、误解的天文与气象神祇。《周易》《诗经》记载了许多关于先秦天文的民间歌谣、谚语,其中就有对“封豕”的星象描绘。《周易·睽卦》上九爻辞描绘的是仲春黄昏的封豕形态,而《诗经·渐渐之石》终章则描绘的是北方的雨季——夏秋之交的黎明星象:封豕上行天顶,踩在银河河岸。封豕在先秦时代是较为知名的星辰,它的出没与雨季周期的相合,又在夏秋之交——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节处于银河边的天顶位置,因而被殷人称之为“河伯”——管理天河的长官,又称之为“雨师”。汉代以后,民众逐渐掌握了朝廷颁布的精准历法与二十四节气制度,渐渐不再仰望星空,不再依赖天文的指示,天文神祇神圣性的基础——天文与气象、社会节律的关联随之在民众的认识中坍塌,由此,天文神祇逐渐在后世民间信仰体系中被冷落,乃至遗忘,封豕亦不例外。魏晋时期,道教将“封豕”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称之为“天蓬元帅”。明代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时借用了道教的“天蓬元帅”作为猪八戒的前世,又在猪八戒出场时借用了“河伯娶妇”或“雷神娶妇”的典型情节,改编为“猪八戒娶媳妇”故事,将“封豕”拉入了取经队伍。从“封豕”到“天蓬”再到“八戒”,封豕在后世不断分化演变,直至人们已然无法分辨其本来面目。
其他文献
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耀眼的突破点,而如何提升社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始终是学术研究和田野实践的核心命题。延边朝鲜族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是展现旅游活动复杂性、民族文化丰富性及地区间差异性的良好剖面。因此,梳理延边朝鲜族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社区参与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探寻适合当地社区参与的提升路径,有助于正确理解民族地区的乡村问题,为实现旅游与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对
如何通过政策调控以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在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中的协同作用是基层共建共治的核心议题,长期受到广泛关注。开埠百余年来,香港不断改革基层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了高效、精细和有特色的多元主体共治机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回顾了香港环卫、康体、养老和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当前供给模式的主要特点和策略,解析了包括以“地区为本”的行政和规划导向,财政资助的多渠道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载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氢能制造的绿色、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当前催化、材料等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开发高效、稳定和廉价的可见光催化剂是关键。石墨相氮化碳(g-C3N4),兼具对可见光响应、廉价、稳定及组成、结构和物化性质可调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但其仍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载流子易复合和比表面积小等缺
芦笋是一种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的药食兼用型蔬菜,芦笋皂苷是芦笋的主要活性物质。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膳食干预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Asparanin A作为芦笋中一种抗癌活性较高的皂苷成分,其抗EC活性及其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首先对芦笋中的asparanin A进行分析鉴定,考察其在EC Ishikawa细胞和荷瘤小鼠中的抗癌活性。在此基础
第一部分孕期低纤维饮食对肠道微生物及子代神经记忆的调节作用背景:研究发现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与机体认知记忆发育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然而近年来人们对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消费,包括孕期膳食纤维的消费明显降低,这让我们对宫内胎儿认知记忆的发育引起明显担忧。目的:(1)探索孕期低纤维饮食和孕期正常纤维饮食对子鼠神经突触可塑性和认知记忆的影响。(2)分析孕期不同纤维饮食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方法:(1)根
学位
在工程应用中,轻量化和集成化一直是新能源电池存储设备系统发展的目标,而结构储能一体化设计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锌离子电池,尤其是水系锌锰电池,因其理论容量高、材料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毒性小、安全性高及易组装等优点,在未来结构储能领域中具有非常大应用前景。然而如何通过电极结构优化设计实现高强高性能锌锰结构电池组装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论文主要针对MnO2本征导电性
目的:以中国1992-2017年IHD的死亡率数据为例,论证APC模型四种经典的参数估计方法的估计原理、估计结果以及模型统计性能之间的差异,为今后国内APC模型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对我国居民IHD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描述及模型研究,探讨IHD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各种影响因素,为今后我国IHD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APC模型的可估计函数法、内源估计法、约束
“埕北—莱州湾”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介于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之间,是渤海湾盆地内部重要的一级构造转换带,起到调节盆内构造变形的作用,其与相邻构造单元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针对其开展系统的构造解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最新的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结合方差体切片等技术方法,对断裂体系、构造样式和盆地结构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精细刻画,明确了“埕北—莱州湾”地区的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
研究背景血管钙化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钙磷在血管壁异常沉积的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通过从收缩表型向成骨样表型转变,在血管钙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管钙化过程中存在持续性DNA损伤,通过减轻DNA损伤、增强DNA修复可以减缓血管钙化发生。Sirtuin6(SIRT6)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参与调控DNA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