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石化是中介语的主要现象,自1972年Selinker提出中介语概念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中介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指外语学习者过渡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20世纪70年代,Selinker首次提出石化现象至今,国外众多学者在石化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国内研究起步晚,发展慢,主要研究方向仍停留在对国外理论成果的综述、对国外研究的分析和应用等方面。以戴炜栋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我国英语石化的基本模式:中小学阶段外语稳步提高;在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外语突飞猛进,随后进入高原期,即石化阶段;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情况也如此。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将以大学生的英语作文为切入点,以吉林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本文首先回顾石化现象方面的理论研究,以Selinker的石化现象的五种成因和错误分析为依据,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石化现象进行尝试性研究。本研究以吉林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200篇作文、3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为语料,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对错误进行分类并归纳其分布情况及出现频率。为进一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又借助CLEC的子料库St3(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和St4(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者),检索两个子料库中各种错误的数量并进行频率计算。最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英语写作及CLEC数据库中的大学生英语作文均存在石化现象。(2)两者出现的石化现象有相似趋势,在文中列出各种错误的具体分布。(3)分析发现造成石化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缺少学习动机、母语负迁移、无效学习策略、目的语输入量不足以及缺少及时反馈。最后,作者根据分析结果和造成石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减少母语负迁移、提高输入质和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有效反馈及增强西方文化意识,以期帮助学习者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