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接触面榫连接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尾型榫连接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压气机叶片与轮盘的连接部位,是一种常见而且重要的连接形式。由于接触区边缘应力集中严重,接触表面极易产生微动疲劳裂纹,因此也成为发动机容易失效的关键部位。国外早已有发动机率先采用了圆柱接触面榫连接结构,以降低接触面峰值挤压应力并改善接触面的应力分布,提高微动疲劳寿命。国内对该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开展圆柱接触面榫连接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对圆柱榫齿的接触特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三种典型接触模型。对其分析表明:两端圆弧中间直线段的接触形式在合理取值下接触应力分布最优,圆柱对平面接触次之。由此确立了两种圆柱榫连接结构设计方案,并参数化建模,研究得到了结构参数的设计准则、计算方法和完整设计流程。   对圆柱接触面榫进行了验证性设计,并对摩擦系数、接触面侧角等对结构应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摩擦系数增加,接触长度和接触应力峰值减小。接触面侧角增加,榫头表面各点沿滑移距离增加,微动磨损程度变得严重。   最后,本文选择了最大接触应力和FFD综合参数两种优化目标,对两种圆柱榫的设计方案分别了进行优化。目标函数值大幅降低,接触面上FFD最大值与摩擦功W也均减小,说明微动磨损程度降低,提高了微动疲劳寿命。
其他文献
高速载流摩擦是处于电流流通状态的特殊摩擦学行为,被广泛应用于电气铁路交通系统、航空航天等研究领域,具有高速、高温、高载荷的苛刻条件。高速载流摩擦系统中的摩擦副接触
随着科技的发展,航空技术发展的越发娴熟,大飞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动力系统必不可少,因而飞机的辅助动力系统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辅助动力装置的核心部件
目前,可靠性方法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较好方法,而在实际工程中的数据量是很有限的,有时很难法满足可靠性方法对数据量的要求。因此,针对可靠性方法在小子样应用上的局限性,在前人的基础上,文本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并且应用于某机型垂尾的可靠性评定。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具体如下1)可靠性评定数学模型:取区间方法和概率方法计算得到的可靠度较小值作为可靠度分析结果,从而修正了应力-强度非概率集合干
本文以某型三级旋流燃烧室火焰筒冷却方案设计参数为基础,针对多斜孔、复合角和冲击/气膜三种冷却方式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在相同单位面积冷气量条件下,对比分析了流量系数
目前,随着电子、自动化、通信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制造业市场以及生产体系的发展。相应的,制造系统也逐渐转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成为主要生
基于合成射流的流体主动控制技术在低速流动工况下已得到成功的实施,但在超声速流动情形下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火花型合成射流由于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而被认为是一种可应用于
本文以多机器人编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将leader-follower法与基于行为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混合式编队方法实现编队控制。提出使用队形矩阵和参考矩阵的方法来对
激光散斑干涉技术是一种发展较为迅速的现代光学测量技术,利用它可以测量微小的形变和位移,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振动分析以及缺陷检测。因其具有全场测量、非接触和高精度等特
本文旨在研究具有快速机动能力的挠性卫星机动控制算法问题。针对采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作为执行机构的挠性卫星,对其大角度机动过程中的矢量规避问题及机动控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