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也是中国文学理论界最为熟悉的理论家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詹姆逊的电影批评。本文认为,詹姆逊的一系列电影批评实践在詹姆逊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詹姆逊在后现代社会或全球化时代进行认知测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章节安排大致如下:第一章探讨詹姆逊电影批评的理论基础,即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厘清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理论与其电影批评的关系,是对詹姆逊的电影批评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主要从总体化原则、历史化策略以及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这构成了本章的前三个小节,第四节从阐释实例出发,对以上理论作出证明;第二章探讨电影与后现代主义文化,首先是探讨詹姆逊的文化分期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即将电影史对应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划分为:20世纪30和40年代的好莱坞类型电影,50和60年代的大导演电影,以及70或80年代的创新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其次从电影的角度探讨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诊断,即深度模式的丧失、历史意识的隐没、审美主体的消亡、表意锁链的断裂、批评距离的陷落这几个方面;最后探讨第三世界电影问题,主要的切入点是以杨德昌《恐怖分子》为代表的台湾电影,以及以《甜蜜的梦魇》为代表的菲律宾电影;第三章探讨詹姆逊电影批评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论问题,首先探讨电影作为后现代代表的文化形象,詹姆逊将视像和可视物的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题分别是“观看”(Look)、“他者”(Otherness)和后现代主义;其次小说的电影改编问题,詹姆逊认为,“改编”这一行为本身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他以“纪念碑式的背叛”的说法来形容电影改编的绝佳实践,而电影在小说面前是一个“败北的获胜者”;最后探讨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美学与电影批评的关系,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文本,被詹姆逊视作考察传媒社会、景观社会的微观试验场,对电影进行认知测绘,绘制出一副电影和政治的地图,使得身处后现代的个体的人能够重获总体性;第四章探讨作为后现代电影代表类型的怀旧电影和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二者相互对照,共同呈现出后现代电影的典型特征。总而言之,描绘詹姆逊电影批评的整体面貌,揭示詹姆逊理论与其电影批评的内在勾连,以使詹姆逊一系列的电影批评文章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本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