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胞外多糖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ae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Blight)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生长,造成水稻减产和品质下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流行危害的主要应急措施是喷施噻枯唑进行化学防治。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因子胞外多糖对噻枯唑的生物活性具有颉颃作用,但该药剂抑制病原菌生长和防治病害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结果表明噻枯唑能够抑制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且随药剂处理剂量增加而显著提高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抑制率。在 NA 培养基中添加噻枯唑 6.25μg/ml、12.5μg/ml、25μg/ml 和 50μg/ml,28℃,175rpm摇培24h后,胞外多糖产量的抑制率分别为13.28%、41.62%、64.13%和90.37%,同时菌体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3.24%、28.73%、59.66%和82.46%。噻枯唑处理剂量高于12.5μg/ml时,对胞外多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菌体生长的抑制率。噻枯唑处理对胞外多糖gum基因簇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噻枯唑12.5μg/ml以上处理的水稻白叶枯病菌,gum基因簇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药剂抑制胞外多糖生物合成一致。进一步研究了 gum基因簇13个基因与噻枯唑药敏性及致病力的相互关系。除未能获得Xoo野生型ZJ173菌株gumD和gumJ基因缺失突变体外,分别获得ΔgumB、ΔgumΔC、ΔgumE、ΔgumF、ΔgumG、ΔgumH、ΔgumI、ΔgumK、ΔgumL、ΔgumM和ΔgumN 11个基因缺失突变体。其中,ΔgumB、ΔgumE、ΔgumM、ΔgumC和ΔgumH五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致病力降低约80%-90%,同时这五个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菌落形态由饱满变为干瘪,胞外多糖产量降低,生物膜合成减弱,生长速率和游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结果说明gumB、gumE、gunM、gumC和gumH五个基因在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生命功能。不同gum基因缺失突变体对噻枯唑及其同系物拌种灵和敌枯唑的药敏性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ZJ173相比,ΔgumH缺失突变体对噻枯唑、敌枯唑和拌种灵的敏感性均显著降低;ΔgumC缺失突变体对噻枯唑和拌种灵的敏感性下降,但对敌枯唑的敏感性增加;ΔgumI缺失突变体对噻枯唑的敏感性增加,对拌种灵的敏感性降低,而对敌枯唑的敏感性则没有明显变化。该结果意味着gum有关基因不仅与噻唑类杀菌剂的药敏性有关,而且不同基因对噻唑类同系物的药敏性水平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是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的重要害虫,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
培养与教育后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将捕猎、求生的技能教给后代,这应该是最初的教育模式.中国私人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有学之士,普遍认为是
期刊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nematodes,简写为EN)特指线虫动物门中专性寄生在昆虫体内并带有共生细菌的线虫类群。EN现已成为一类新型生物杀虫剂,已商品化并成功用于防
很多人都在追问这个问题:幸福是什么?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还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是那些呼风唤雨者还是那些平淡无奇的人?是那些花钱如流水者还是那些经济拮据的人?
一只小小的巴西龟,卷缩着脑袋,静静的趴在金鱼缸里.这个直径不到10厘米的金鱼缸既是她的天堂,也是她最难忘却的地方.rn小乌龟背井离乡,旅游了半个地球,才来到这个远离海浪的
棉花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而棉花黄萎病是当前影响我国棉花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维管束系统病害。国内外
期刊
期刊
传统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枯燥的,而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的学习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本就是活泼好动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