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食心虫性状及抗虫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ebay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是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的重要害虫,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影响。培育抗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在进行品种选育时,必须要针对大豆本身的某些抗虫性状进行选择,同时要明确抗虫性的遗传规律,以期为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对大豆抗食心虫性状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初步研究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规律。以2002、2003年2年的实验材料为研究对象,用经多年鉴定出的抗源材料,配制正反交杂交组合。考查不同世代大豆的外部形态性状、内部生化性状以及生态性状对抗食心虫性的影响。根据抗虫及感虫对照的抗虫表现制定出本试验的抗虫分级标准,并以此标准对F2代的抗性进行分组,再把F2代群体抗性分离比例进行遗传类型的适合性测验。同时计算抗食心虫性的遗传率。在进行抗虫性鉴定时,必须指定几个对照品种以确定抗、感标准。但在不同的试验材料、不同试验条件下,抗性标准是不统一的。所以本次试验制定了符合本试验的抗性标准。实验发现,经错期播种的早熟品种8004的易受害期虽与大豆食心虫为害虫盛期相吻合,但仍具有很强的抗虫性,说明其除了生态抗性以外还另有其他抗性机制。在形态抗性方面,发现大豆的株高、荚毛颜色、百粒重、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均对抗虫性有一定影响。同时发现,同一性状在不同世代对抗虫性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在亲本世代表现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在F2代表现并不显著。部分性状在F2代的表现与在亲本世代的表现有较大区别,说明决定此性状的基因可能已产生分离。从而也说明仅根据亲本世代的少数几个性状来判断抗感性是不全面的。正反交F1代的抗性基本相同,说明控制抗虫性的基因主要为核基因。而在F2代群体中,抗性出现明显分离。以图形分析方法进行初步分析,推测与抗虫有关的基因可能有2对。按当年度的抗感标准对F2代群体进行分组,发现其抗感分离比例接近于9:6:1。经χ2适合性测验,实际分离比例与理论分离比例符合度高于95%。符合2对独立的具有显性积加效应的等位基因的特征。经计算,其抗虫性遗传率高于70%。
其他文献
菌株Pseudomonasfluorescens2P24分离自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土壤。该细菌可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氢氰酸(HCN)、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iacetylphloroglucinol,2,4-DAPG)、嗜
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6种菊酯类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在稻田生态环境中的归趋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从GENEEC模型预测、“稻田-鱼塘”模拟系统和大田生态系统等3个不同水
农药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防止重大生物灾害的重要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常规农药剂型存在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大、分散性差、易漂移以及利用率低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