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化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土地流转已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农户作为农村生产的主体,也是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微观决策主体,发生农地流转(包括流出和流入)并仍从事家庭农业活动的农户成为新的关注热点。近年来,农业流转政策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农村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问题是,农地流转过程是否顺畅、成效是否理想,最终仍取决于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因此,土地流转后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引导?尤其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依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四川省选取3个区域为研究区,对土地发生流转、但仍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从种植结构选择、投入水平、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并从中确定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引导农户在农地流转后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本文的具体工作主要是,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理论出发,提出了农地流转影响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分析框架:选取四川省郫县(经济发达区代表)、嘉陵区(经济较发达区代表)、乐至县(经济欠发达区代表)3个区域,依托167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研究区土地流转现状,及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总体影响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地流转的响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回归模型,解释了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原因,期望能够为合理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模型,确立了农地流转影响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决策的分析框架。假设农户拥有有限的农地规模、劳动力时间和一定的技术与资本总量,那么土地流转的导入,必然引起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并由此进一步带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地产权安全、土地资源禀赋与农户农业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变动。在家庭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农户出于粮食安全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考虑,上述变动必然导致农户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土地利用程度和投入强度等行为发生,而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这些行为又将出现差异性的变化。(2)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93.41%的农户认同土地流转,认为土地流转会给家庭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通过比较农地流转前后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也证明在总体样本上,农地流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促使农业用地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移;而对农户单元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两者变化量在10%、20%以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农户在土地流转后的土地利用行为则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低,经济较发达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兼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经济落后区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土地利用程度最高。(3)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反映农地流转情况的三个变量——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只有农地流转价格对农户种植方式(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显著,农地流转率、流转价格对农户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显著,农地流转率对农户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力过小也可忽略不计。研究认为,农地流转规模偏小,规模经营有限,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流转效率不高等造成了农地流转影响不显著。(4)总体而言,来自农地流转的影响和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响应,是通过农户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完成的。通过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家庭特征因子、土地流转因子、家庭收入因子对总体样本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均有负向的促进作用,影响显著顺序依次为土地流转因子、家庭收入因子、家庭特征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原因。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影响各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因子方向和作用程度也各有不同。究其原因,经济发达的郫县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以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为主,故土地流转对于其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不明显;经济落后的乐至县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目标是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土地流转对于该地区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最明显;而出于生活需求和经济需求双重考量的嘉陵区则介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