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株深海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化学多样性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产物因其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在新药研发中被赋予独特的地位。深海(>1000 m)通常具有高压、无光等环境特点,局部具有冷泉、热液等极端环境,深海微生物具有与深海环境相适应的独特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蕴含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资源,具有独特的生物功能。本论文从不同海域和水深的深海沉积物及动物样品中分离获得137株真菌,经小试培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结合化学和生物学指标以及文献调研,最终选取4株潜力菌株(Epicoccum nigrum SD-388、Aspergillus insuetus SD-512、A.penicillioides SD-311以及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SD-529)进行规模发酵,综合运用各种色谱手段(CC、TLC、HPLC等),结合波谱分析(NMR、MS、UV、ECD等)及X-射线晶体学技术,从其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化合物结构91个,包括21个新化合物,1个新天然产物,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活性评价。从深海真菌E.nigrum SD-388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32个化合物(EN 1–EN 32),包括11个新化合物(EN 1*–EN 10*)和1个新天然产物(EN 11#),结构类型主要为二酮哌嗪类。通过RDC和RCSA、手性拆分、ECD计算等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相对和绝对构型,并培养获得了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EN 5*和EN 28具有显著抑制Huh 7.5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IC50值分别为9.5,4.9μM;化合物EN 5*和EN 28对9株病原细菌表现出中等抑制活性;对映异构体(±)-EN 6*中具有2R构型的(–)-EN 6*对8株病原细菌表现出中等抑制活性;EN 8*和EN 9*具有中等抑菌活性。从深海冷泉真菌A.insuetus SD-512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34个化合物(AI 1–AI 34),包括9个新化合物(AI 1*–AI 3*,AI 9*–AI 13*,AI 34*),结构类型涵盖萜类、苯酚类、糖苷类、环肽类等。通过ECD计算以及糖的水解和衍生确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并培养获得了二倍半萜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差向异构体AI 2*和AI 3*因构型不同表现出活性差异,其中具有6S构型的AI 3*对8株致病细菌表现出中等抑制活性;化合物AI 9*–AI 11*因取代基不同引起活性差异,活性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酰基取代、双键、羟基取代;化合物AI 12*和AI 34*具有中等抑菌活性。从深海真菌A.penicillioides SD-31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19个化合物(AP 1–AP 19),包括1个新化合物(AP 1*),结构类型为甾体类和生物碱类等。通过培养得到AP 1*的晶体结构,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抗菌和抗病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AP 1*具有微弱的抑菌活性;化合物AP 8具有H1N1流感病毒抑制活性。从深海冷泉真菌T.longibrachiatum SD-529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6个化合物(TL 1–TL 6),结构类型包括倍半萜类、甾体类、甘油酯类等。本论文对4株深海真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测试,丰富了深海真菌天然产物的研究内容,为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其他文献
初始误差能够导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结果产生显著的不确定性。本文使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粒子群智能优化算法(PPSO智能算法)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方法应用到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GFDL CM2p1(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Climate Mode
本篇论文针对地形影响狭窄通道溢流的动力过程开展资料诊断和理论研究,对印尼海及太平洋深层关键通道的底层溢流进行了个例分析,在海峡地形对深层环流动力特征及混合的影响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首先,基于海洋观测,对利法马托拉海峡(Lifamatola Passage,简称利法海峡,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尼贯穿流(ITF)深层分支的水动力学特征开展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不考虑地转的、计算连通海盆的单一海峡溢
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是一种非运动、球形、大小约2-3μm的微微型浮游植物,隶属于海金藻纲。1985年以来,抑食金球藻在美国东海岸经常性的引发有害藻华“褐潮”;1997年前后,在南非附近海域也爆发了几次抑食金球藻褐潮;2009年以来,在中国渤海沿岸海域频繁的发生抑食金球藻褐潮。褐潮的爆发对沿海生态系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使水产养殖业遭受了重大损失,特
放射虫是单细胞海洋原生动物,主要营浮游生活,分布广泛,多样性程度极高,是海洋微体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采集自黄海和东海浅水陆架区、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深水区以及赤道西太平洋的三批表层沉积物样品,对三区域放射虫进行调查分析,辅以从网络环境数据库提取的多年环境数据的年平均分析资料,以探究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组合与特定水体环境的关系。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对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的59个
由台风所产生的涌浪因其携带能量高、影响范围广、观测难度大等特点,在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等方面备受关注。同时,台风的非对称结构及其变化常伴随着台风强度的变化,并影响台风浪的生成和发展。这使得利用真实观测对台风所产生的涌浪进行追踪和分析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波模式(WaVe mode,WV)产品的涌浪观测数据,追踪台风所产生的涌浪,对台风涌浪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台
冷泉是继热液之后另一种特殊的深海环境。南海冷泉生态系统以甲烷流体、自生碳酸盐岩、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以及大量的单质硫为特点。本研究利用2017年和2018年“科学号”冷泉-热液航次获得的冷泉沉积物样品,通过宏基因组学对南海冷泉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分布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冷泉沉积物样品中参与硫元素循环的微生物进行了筛选,获得了一系列硫氧化微生物和潜在的新属新种。在此基础上,对赤杆菌氧化硫代硫酸钠产单质硫的
潮间带底栖有孔虫具有很高的生物量,是微小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底栖微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生命周期短、对环境变化敏感、大部分具有能在沉积物中长期保存的壳体等特点,使其成为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重建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载体。潮间带同时受到陆地、海洋和大气因素的影响,环境复杂多变,且不同区域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探究潮间带底栖有孔虫群落
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是一种全球分布并产生毒素的有害藻华原因种,其有害藻华已经通过产生卡罗毒素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很多鱼类的死亡。剧毒卡尔藻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突出的繁殖能力与其多样化的生存策略是紧密相关的。本论文利用多种方法研究了剧毒卡尔藻的三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存策略,即毒性(对动物而言)、化感作用(对共存浮游植物而言)、和混合营养(主要是吞噬营养),以研究它们的作用机
病毒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只能在生物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非细胞生物,可以感染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细胞生物。在海洋生境中病毒普遍存在且丰度极高,绝大多数以原核生物为宿主。病毒是海洋微食物网中重要的一环,对地球碳、氮循环有着显著影响。通过裂解宿主,病毒可将原核生物量转化为可溶性有机质重新被原核生物利用,使其无法进入更高的营养级。这一由病毒诱导的有机质流的改变被称为“病毒回路”。此外,病毒对原核生物群落结构、
浮游动物是海洋浮游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生物量水平和类群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碳循环的输出效率。南海北部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发区域,中尺度涡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围绕南海北部陆坡海域进行了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季节航次的采样,通过浮游动物图像扫描ZooScan系统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水平、粒径和类群结构,结合物理水文、化学和生物参数讨论了影响南海北部陆坡浮游动物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