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潮”原因种抑食金球藻在中国海域的地理分布与溯源及其生活史中存在休眠体的证明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是一种非运动、球形、大小约2-3μm的微微型浮游植物,隶属于海金藻纲。1985年以来,抑食金球藻在美国东海岸经常性的引发有害藻华“褐潮”;1997年前后,在南非附近海域也爆发了几次抑食金球藻褐潮;2009年以来,在中国渤海沿岸海域频繁的发生抑食金球藻褐潮。褐潮的爆发对沿海生态系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使水产养殖业遭受了重大损失,特别是造成了养殖贝类的大量死亡。有研究推测,抑食金球藻是近年来通过船舶压舱水运输的方式从美国传播到南非,从而扩大了其地理分布范围。那么作为中国海域的典型有害藻华藻种,抑食金球藻是近年来通过人工运输/自然转运的方式传播到中国海域的外来入侵物种,还是早就存在于中国海域的本地物种,是一个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问题,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对抑食金球藻在中国海域的地理分布以及历史溯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显然极为重要。此外,有害藻华藻种能否通过船舶压舱水运输的方式传播到其它海域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该物种的生活史中是否存在休眠体阶段。因此,阐明抑食金球藻的生活史中是否存在休眠体阶段将有助于揭示中国海域抑食金球藻的来源、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地理扩散以及藻华年际复发的机制。由于抑食金球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在显微镜下很难与其它同样微小的藻类区分,使用物种特异性引物进行基于PCR方法的分子检测,是开展抑食金球藻广泛调查的最佳选择。此外,沉积物样品累积了所有季节和历史年代的物质沉积,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生物群落信息,在本研究中被用来进行抑食金球藻的检测。通过对采集自中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20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18S、28S r DNA片段的PCR扩增和克隆测序验证,发现其中160个样品为阳性,证明抑食金球藻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大海域:南北跨越纬度为29.841°(超过3000 km),东西跨越经度为15.674°(最宽处约1500 km),覆盖了近海(水深2.5 m)到开阔外海(水深3456 m),温带到热带的广阔水域。对采集自渤海海域的1个柱状沉积物样品(210Pb\137Cs结合AMS 14C测年方法完成年代测定)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抑食金球藻在渤海海域的存在历史至少可回溯到1500年前。这些结果将抑食金球藻在北半球的分布记录至少向南延伸了1700 km,同时明确地否证了中国海域的抑食金球藻是外来入侵物种的假说。本研究利用中国四大海域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得到的52条993 bp大小的抑食金球藻28S r DNA序列(包括部分D2和D3-D6区;Gen Bank accession Nos.MG782521-MG782572),和抑食金球藻CCMP1984藻株中得到的20条28S r DNA序列(Gen Bank accession Nos.MG782499-MG782520)以及Gen Bank上提交的一条抑食金球藻28S r DNA序列(Gen Bank accession No.AF289042)共同构建了最大似然法系统进化树,发现中国海域的序列属于同一个种群,并且和美国东海岸的抑食金球藻种群没有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这说明,两者有一个共同起源中心,而且地理分离的时间并不久远。为了检测沉积物中是否存在抑食金球藻的休眠体,本研究于2014年5月8日,在连续多年爆发抑食金球藻褐潮的秦皇岛沿岸渤海海域(站位BS106:39.602°N,119.913°E,水深25 m)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将该样品置于黑暗4℃环境下保存了一年多时间,以保证沉积物样品中存活的细胞一定是休眠体而不是正常营养细胞。利用RT-PCR的方法对该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后,通过开展萌发实验,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MAb)检测和物种特异性的PCR方法,对萌发生长出来的细胞进行了鉴定,证实了沉积物样品中存在抑食金球藻的休眠体。同时,通过对实验室纯培养的抑食金球藻CCMP1984藻株进行不断观察,发现了其休眠体,并对休眠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萌发的时序过程以及长时间黑暗低温(4℃)处理后转变为营养细胞的能力都开展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抑食金球藻的生活史中存在休眠体阶段,而且其休眠体能够在黑暗低温的海洋沉积物中长期存活(超过一年),一旦置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快速地萌发(几个星期内)并恢复营养生长。产生休眠体为藻华的年际复发以及通过人工运输(如船舶压舱水)或自然转运进行地理扩散的过程至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机制。因此,抑食金球藻生活史中休眠体阶段的发现,对这种海金藻纲的典型有害藻华藻种的基础生物学乃至生态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鉴于上述研究中的重要发现:抑食金球藻1)广泛分布于近海和远洋的水域中;2)在中国海域至少存在了1500年;3)生活史中存在休眠体阶段,自身可以进行持续跨洋运输,我们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物种。通过挖掘已发表论文(de Vargas et al.,2015)的补充材料,发现在太平洋、南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的众多水样中都检测到了抑食金球藻,从而明确地证实了抑食金球藻是一种全球各大洋广泛分布的物种,而产生休眠体可能是造成该物种全球分布和褐潮年际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为中国海域抑食金球藻的“种源”和其全球海洋地理分布格局提供了决定性认识,也为进一步研究褐潮爆发成因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导向,即褐潮爆发成因应当从本地环境条件的变迁中探索。此外,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也为研究其它近几十年来有明显地理扩散趋势的有害藻华藻种提供了一个范例。
其他文献
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是黑潮与东海陆架水体进行水交换最活跃和最关键的海区,同时也是东海陆架上多支黑潮分支流的生成源地。台湾东北黑潮跨陆坡入侵东海陆架的黑潮水体对东海的海洋环流结构、营养盐输入、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近海赤潮灾害等海洋环境的诸多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台湾东北附近海域的流场结构和变化规律对理解和预测东海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伴随黑潮在台湾东北显著入侵东海陆架的
2001年8月调查发现在钓鱼岛东北海域存在很强的冷水涌升现象,本文根据收集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冷水涌升过程,将其命名为‘钓鱼岛东北冷涡’,并分析了其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发现该冷涡是季节性冷涡,每年都会夏季出现。由于调查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本文又利用ROMS模式模拟了东海南部的水动力特征,研究了钓鱼岛东北冷涡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并分析了其与流场的关系。获得了以下几点成果。(1)钓鱼岛东北冷涡是由于底层
内潮在层化海洋中普遍存在,它是由正压潮流与大陆坡,海脊,海底峡谷等复杂海底地形相互作用产生。内潮的破碎和耗散会在局地和深海海盆引起强垂向混合,这对维持经向翻转环流起着重要作用。背景环流通过改变层结,调制着内潮的生成和传播。由于背景环流场存在着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的信号,内潮在其调制作用下也会存在时空变化。我们通过高分辨率的三维数值模式来研究在印太环流系统的影响下,M2内潮的能量收支与辐射路径的变化。
黑潮延伸体(Kuroshio Extension:KE)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典型的双模态特征:稳定模态和不稳定模态。考虑到黑潮延伸体不同模态下海水盐度、温度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海洋水团、鱼类生存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探究黑潮延伸体双模态(年代际变化)对其周围区域海水盐度、温度异常季节变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黑潮延伸体年代际变化对黑潮-亲潮交汇(Kuroshio-Oyashio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富庶、城镇密集,同时也长期遭受台风灾害的侵扰。分析台风以及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的危险性,预测可能发生的极值风速与风暴增水,对这些地方结构的抗风设计以及防灾减灾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以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深圳市为例,采用传统的Monte-Carlo方法分析其台风危险性。基于CMA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的历史台风数据,提取了对深圳市有影响的台风的关键参数,并确立了每个关键参数最优的概
黑潮入侵对东海陆架的海洋动力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黑潮入侵量都是通过200m等深线的体积输运来评估的。然而,这种近似的替代可能导致黑潮入侵通量的低估,因为它无法分离黑潮和陆架水的向岸和离岸输送。本文建立了覆盖东海、黄海、渤海的三维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式,并基于此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流域被动示踪模拟方法,暨通过在目标
中尺度海表温度(SST)扰动和海表风应力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调节大气和海洋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大部分气候模式还不能有效地表征这一中尺度海气耦合过程。特别在南美西海岸海域的中尺度海气耦合非常强烈,气候模式模拟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SST暖偏差。本文采用局地加权回归(LOESS)的滤波方法,从高分辨率的Quik-SCAT风场和AMSR-E SST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了南美西海岸大气和海洋的中尺度扰
热带太平洋次温跃层环流对于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环流和暖池热量的再分配及气候变化等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由于缺乏观测数据,全球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稀少且远远落后于上层环流研究。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际Argo剖面浮标观测计划的实施,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太平洋Argo剖面漂流浮标的温、盐剖面观测数据和停留层漂流轨迹数据,结合130°E和137°E断面历史走航观测以及五年滑动平均的历史
初始误差能够导致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结果产生显著的不确定性。本文使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粒子群智能优化算法(PPSO智能算法)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onditional nonlinear optimal perturbation,CNOP)方法应用到复杂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GFDL CM2p1(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Climate Mode
本篇论文针对地形影响狭窄通道溢流的动力过程开展资料诊断和理论研究,对印尼海及太平洋深层关键通道的底层溢流进行了个例分析,在海峡地形对深层环流动力特征及混合的影响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首先,基于海洋观测,对利法马托拉海峡(Lifamatola Passage,简称利法海峡,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尼贯穿流(ITF)深层分支的水动力学特征开展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不考虑地转的、计算连通海盆的单一海峡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