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城市的蒙古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蒙古人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草原,流动到城市中重新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与其他流动人口相比,蒙古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他们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他们在城市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从牧区到城市,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上述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因此本研究立足于蒙古族人口流动到城市后的适应性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蒙古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状况做出详细的描述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调查地点,以该地区的蒙古族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非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并探讨蒙古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说来,本文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这三个维度来描述蒙古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首先,就经济层面而言,笔者通过对被访者的职业、收入及消费、居住模式的调查,发现蒙古族流动人口经济层面上的适应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多数维持在基本生存水平,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政策、个体、民族性等方面。其次,就社会层面而言,笔者通过对被访者的语言及着装的变化、闲暇时间的安排、人际交往、婚恋观念这四个方面的描述,发现蒙古族流动人口受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语言、着装和婚恋观念方面逐渐缩小与城市居民的距离,较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但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的交往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原因、经济层面的低层次适应以及民族性。再次,就心理层面而言,笔者通过对被访者的归属感、民族性两方面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尽管蒙古族流动人口有留城意向,但是他们对城市并没有归属感。且由于其经济能力及社会资源的缺乏,使得该群体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长期的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制度壁垒使得他们充满被剥夺感。最后,笔者对经济上较成功的蒙古族流动人口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即使蒙古族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的适应达到较高层次,但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上仍处于不适应状态,无法完全融入城市。此外笔者还发现蒙古族流动人口中存在的两种现象。该群体需要根据不同情境选择隐藏或凸显自己的民族身份来更好地适应城市。蒙古族流动人口开办的企业中存在着族群雇佣网络。尽管其雇佣网络表面上被亲缘和地缘网络所掩盖,但在一定条件下会显现出该群体依靠族群认同建立雇佣网络。通过上述描述及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笔者总结了蒙古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特点:蒙古族流动人口无论是在经济、社会还是心理层面上,对城市的适应都属于低层次适应;蒙古族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存在的分化现象不容忽视;年龄对蒙古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最后笔者着重分析了民族性对蒙古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的重要影响。总之,蒙古族流动人口依然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归脾汤加减,其中治疗组在
结合大数据环境下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面临的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提出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的对策,希望对顺利开展大数据环境下国
<正> 近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的结合使用,由于超薄切片和阴性反差染色技术的改进,利用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及冰冻蚀刻法观察“活”标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
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表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是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
从公元7世纪起,亚洲大陆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唐帝国进入西域起,吐蕃于638年入寇松洲开始扩张,唐与吐蕃双方或战或和,唐与吐蕃对峙的战线从葱岭一带沿青藏高原的外沿一直延
本文研究了中黑盲蝽滞育卵经过4℃低温、35℃高温和全日照处理不同天数后的滞育解除情况。结果表明:4℃低温可以有效地解除中黑盲蝽卵的滞育,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中黑盲
利用双通道和IMAPP气溶胶反演算法处理TERRA/MODIS L1B数据得出中国近海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与AERONET太阳光度计的反演结果作对比分析,验证了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对各海域的反
《诗经》和《楚辞》既是南北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开山祖师。在其中有着大量关于鸟类的载述。据我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先生的统计,西周时期问世的《诗经
CT引导下穿刺术对疾病的定性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穿刺成败取决于很多因素,准确定位是其前提和关键。目前大型医院先进的CT机一般会自带软硬件结合的定位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儿童躯体疾病的发生率在逐渐降低,但在全球范围内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问题却日益突出,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率居高不下,近二十年的调查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