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的论题中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关键词:60年代出生作家和“成长”。关于前者许多著名学者曾撰文分析过这代作家的成长背景、艺术储备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关于后者学界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梳理现当代文学中“成长”主题的硕博论文。本文将论述的焦点集中在60年代出生作家的“成长”主题作品上,即是在上述二者的纵向型研究里分别截取了一个横向型切点,目的在于从微观入手使关于60年代出生作家和“成长”主题的研究更加细致,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也企望使二者的研究在重新的排列组合下获得新的意义生长点。为了有效阐述论题,本文采用的是叙事学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将全文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在引言部分,首先简要概括了“成长”主题在文学史的发源;然后对中国现代以来的“成长”叙事进行了简单梳理,回顾了学界在“成长”主题上的纵向研究;接下来界定了“60年代出生作家”的范围,并梳理了学界对这代作家认识和研究的逐步深化过程。第一章主要考察60年代出生作家对成长主题的开拓。在第一节里整体分析了这代作家讲述历史时叙事话语的转变。历史不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是成为一种叙事话语,每个人都可以用充满个性的叙事话语讲述自己的历史。在第二节里具体分析了这代作家在“成长”主题上的别样表达。他们笔下的“成长”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出现的任何一种成长叙事,体现了这代作家的的创作特点和审美理想。第三节深入到文本内部,从叙事视角上考察这代作家“成长”叙事的独特之处。第二章主要关注成长主体的成长姿态。为了论述的清晰性和逻辑性,第一节主要论述潜伏在成长主体身体里的种种欲望,这是开启他们成长序幕的关键。第二节着重阐释成长主体进入世界的方式。成长的大幕一旦拉开,成人世界也就展现在眼前,成长主体用窥视的方式打量外部世界,也通过解构“父”的权威来建构自己的世界。“弑父”行为解构了旧的价值体系之后,成长主体将走向何方?第三节论述的即是成长的未完成状态。成长主体在与世界相交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灵均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他们的生命永远无法抵达理想彼岸取得与世界的和解,死亡和异化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宿命。第三章分析成长叙事背后的精神追问。首先在第一节里剖析60年代出生作家进行“成长”叙事的持续性动力。这里主要概括了三点原因。首先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中为作家进行童年书写寻找普遍性依据,强调童年记忆对作家一生的心理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具体到60年代出生作家身上,分析出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为他们切入历史,在文本中处理个人与历史关系提供了极具个性的艺术视角;第三他们对成长主题的迷恋也意味着他们在面对现实生存秩序时的焦虑与迷茫。第二节里进一步追问成长叙事背后的精神向度。60年代出生作家反复书写“成长”,实际上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这代作家使文学真正回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上,尤其对非理性欲望支配下的生命呈现出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了细致描绘,也表达了对人性被某些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操控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作家通过“成长”叙事也表达出对人类永恒的生存之痛和生存困境的理解。这也意味着6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在更广阔的精神视野下与世界文学里的永恒主题相通,使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更高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