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西行求法运动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半路出家却在天竺和西域活动了四十年之久。他就是悟空,俗名车奉朝,原法号为法界,笔者称之为“入竺悟空”。以往对入竺悟空的研究,或专于考证他的求法路线,或专于考察他的生平行迹,往往忽视史料的系统爬梳,忽视史料版本的差异对比,以至于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入竺悟空研究最重要的基本史料是圆照所撰《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也即《佛说十力经序》,后以《悟空入竺记》之名著称于世。笔者整理史料时发现在《中华大藏经》中该经纪虽然影印自《赵城金藏》,但与其他版本差别较大,错漏较多。受小野胜年的启发,笔者在《宋藏遗珍·佛说十地经》中找到该经纪的另一个版本。为了对比,笔者将发现的这个版本命名为遗珍本。经过与空海本、金藏本、高丽本等《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版本的对照考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现存最早、最准确的完整版本,理应成为入竺悟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也理应作为《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句读校勘、单行出版的最佳底本。因此,笔者也尝试着以它为底本进行了点校。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悟空的生平行迹、思想观念进行分期考述,对其贡献与地位作了新的评价,并认为:悟空的一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受到中国儒家、印度佛教和中国禅宗的影响,并相应地表现为三个不同的身份;尽管存在从儒到佛的身份转换,但悟空坚守忠孝,以之为动力,排除万难,在六十岁时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