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南秦巴山区位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属北亚热带气候,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光、热、水资源充足,无霜期长,适于多于种牧草生长,具有建立人工草场,发展舍饲养羊的良好条件。 该区域有天然草地153万公顷,但人工草场比例小,建设水平低,加之地形地势复杂,山地坡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优良牧草品种少,缺乏相应栽培技术和饲草贮臧加工技术,产草量低,牧草供应季节性明显,造成了“春乏夏长秋肥冬瘦”的恶性循环,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针对陕南秦巴山区这样一个现状,大力引进优良牧草品种,研究推广人工种草技术、饲料加工调制技术、舍饲养羊技术,实行草畜综合配套成为陕南秦巴山区草食畜牧业快速、持续发展关键。 为了解决制约陕南草业及养羊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示范推广种草养羊技术,于2002年依托中国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在陕南的商洛、安康、汉中三市十个世行项目县201个乡镇开展种草与舍饲养羊技术示范推广。经过3年的努力,建立科技示范户1100户,培训县乡技术骨干760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养羊大户1.2万人次,新建标准化圈舍1.2万间,15万平方米,新修青贮氨化池0.5万处、4.5万立方米。以人工种草、舍饲养羊为主的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人工种草15.5万亩,平均亩产鲜草4496公斤,是天然草场的10倍。舍饲养羊0.6万户,饲养量达15万只,推广度达155%,推广速度达39%。三年累计生产杂交肉羊20万只,累计新增经济效益9763.5万元。 积极开展试验研究,总结适于秦巴山区推广的各项实用技术。引入优良牧草品种25个,初步筛选出适于这一区域推广的优良牧草品种12个,开展牧草栽培技术研究,其产量是天然草地的10倍,填补了我国秦巴山区在牧草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秦巴世行项目的实施,为退耕还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优良种羊的引进及杂交改良进一步提高了肉山羊产肉性能,布尔山羊、南江黄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杂交一代生长速度较陕南白山羊分别提高55%、35%。 结合秦巴山区实际,研究探索适于贫困山区应用畜牧技术推广方法、坚持两个结合,建立或完善两套推广体系(模式)。两个结合即:政、技、物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两种模式是:一是依托传统推广体系,与世行体系相结合,建立分层管理、服务的目标责任制,形成的政府“引导型”;二是依托市场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形成“公司+农户”的“市场推动型”。 人工种草、舍饲养羊、林草结合、草畜配套有效缓解了林牧矛盾,促进了林牧、草畜的协调发展,解决了退耕还林的近期、远期效益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养羊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