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恋爱暴力(Dating violence)是指在未结婚的恋爱伴侣中,一方对另一方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躯体攻击、性胁迫或心理攻击。大学生恋爱暴力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恋爱暴力发生的状况、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为解释恋爱暴力的成因提供依据,并提出减少恋爱暴力的教育对策。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从天津某大学选取处于恋爱关系的大三学生326人,用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及中文版冲突策略量表修订版、人口统计学调查表对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发生状况、自恋、敌意认知和人口学变量进行测量。对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自恋、敌意认知和恋爱暴力的关系,并将自恋、敌意认知和恋爱暴力整合到一个中介效应模型中,分析自恋、敌意认知对恋爱暴力的作用模式,以了解恋爱暴力产生的原因;根据本研究结果和对以往文献的综述,提出减少恋爱暴力的教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中,心理攻击发生率最高,性胁迫发生率最低;在行为发生次数上,躯体攻击的平均次数最高,性胁迫的平均次数最低。(2)三种类型的恋爱暴力行为平均次数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这些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攻击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3)显性自恋和敌意认知、躯体攻击、性胁迫显著正相关;隐性自恋和躯体攻击、心理攻击显著正相关;敌意认知和躯体攻击、心理攻击显著正相关。(4)敌意认知完全中介了显性自恋和心理攻击的关系;敌意认知分别完全中介了隐性自恋和躯体攻击、隐性自恋和心理攻击的关系。(5)减少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的发生可以从降低大学生敌意认知水平和加强大学生恋爱教育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