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荔枝园节肢动物类群及蒂蛀虫生态控制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了较全面的了解有机荔枝园的节肢动物类群,以珠海斗门有机荔枝生产基地为观察点,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有机荔枝园节肢动物类群结构,比较了不同调查方法下有机区、对照区和常规区荔枝园节肢动物类群的结构。以昆虫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的指导,将害虫生态控制理论应用于有机荔枝园主要害虫的综合治理,进行了荔枝蒂蛀虫的生态控制技术试验,组成了荔枝害虫生态控制系统。主要结果如下: (1)有机荔枝园节肢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数量动态研究。通过不同调查方法系统调查,较全面掌握了荔枝园节肢动物类群的结构种类,共查得节肢动物21目255科1006种,并在有机荔枝园发现寄生荔枝蒂蛀虫幼虫的茧蜂科刻绒茧蜂属一新种——荔枝蒂蛀虫刻绒茧蜂Glyptapanteles conopomorphae Tsang et You sp.nov.。 观察法:有机区共查得16目106科250种,与对照区差异不显著(15目105科247种),与常规区差异显著(15目95科175种)。三个试验区均以害虫最多,个体数以及个体数占总个体数量的比例分别为36792头和72.23%、12682头和37.70%、15362头和71.98%。有机区、对照区的害虫、天敌昆虫数量均高于常规区的害虫、天敌昆虫的数量。 扫网法:有机区共查得节肢动物12目207种,其中以半翅目的个体数最多,占总数的32.00%,常规区共调查到节肢动物13目191种,其中以同翅目的个体数最多,占总数的86.67%。两区节肢动物类群差异较明显,有机区的物种数量远高于常规区。 灯诱法:有机区共查得节肢动物14目393种,对照区14目385种,常规区14目393种,物种数以鳞翅目、鞘翅目为主,个体数则以膜翅目、双翅目为主。不同试验区荔枝园之间节肢动物类群差异不显著。 黄盘法:有机荔枝园共查得节肢动物15目118科234种2780头,以膜翅目最多,物种和个体数分别为68种、1419头;常规区共查得节肢动物17目106科232种2279头,也是以膜翅目最多,物种和个体数分别为64种、820头。有机区和常规区节肢动物类群差异不显著。 从不同调查方法在不同试验区,荔枝园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和种群数的总趋势是:有机区>对照区>常规区,反映了有机荔枝园节肢动物类群物种较丰富,有机区不仅保护和助长害虫天敌,以控制害虫的发生为害,同时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2)荔枝蒂蛀虫生态控制技术。利用荔枝种仁作为荔枝蒂蛀虫的食物源,在室内成功饲育了荔枝蒂蛀虫一世代。荔枝蒂蛀虫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性,雌蛾能交配2次以上,雄蛾能交配10次以上。雌雄比例对雌蛾的交配率及交配次数有显著的影响。 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荔枝蒂蛀虫成虫对几种植物保护剂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供试的9种植物保护剂对荔枝蒂蛀虫均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其中以印楝素、迷迭香、薰衣草驱避效果较好,木酢液、木酢液浸辣椒、木酢液浸大蒜效果次之。蒂蛀虫雌雄个体在同种植物保护剂中滞留时间以及进入次数有所不同,交配状况也对此有一定的影响。供试的几种植物保护剂中,对荔枝蒂蛀虫产卵有明显避忌作用,能显著降低田间着卵数,其中以0.3%印楝素效果较佳。 采用新型设计的性诱捕器进行了荔枝蒂蛀虫田间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性诱捕器均能诱捕到蒂蛀虫,但差异不显著。 从供试的18种赤眼蜂中筛选出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Hartig、安荔赤眼蜂Trichogramma oleae Voegele et Pointel两种蜂对荔枝蒂蛀虫卵有寄生能力,属世界首次报道。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食胚赤眼蜂、安荔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1.67%和29.00%,羽化率分别为81.76%和80.49%。如何提高两种赤眼蜂的寄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食胚赤眼蜂和安荔赤眼蜂的产卵量明显不同,前者最多可产198粒,后者最多可产93粒,且相同条件下赤眼蜂的产卵量的多少视个体而异。这两个蜂种蜂量为16头时,在米蛾卵上的寄生效果较好,寄生率分别为88.67%、78.67%。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前人的有关成就,按照害虫生态控制的原理和技术,组成有机荔枝园害虫种群生态控制系统,并在示范区实施。对有机荔枝试验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分析。采用害虫生态控制措施后,有机荔枝园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荔枝园,有机荔枝园生物多样性高于常规荔枝园。按照有机管理措施生产的有机荔枝完全达到国际有机食品认证的标准,可以进入国际市场。
其他文献
图书馆接受捐赠文献的数量日益增多,科学规范著录捐赠文献十分必要。捐赠文献所包含的捐赠信息不但要在其MARC中有所体现,而且还要方便读者的检索和利用以及馆员的统计和查询
本研究在温室幼苗筛选试验中确定19个小麦、2个大麦、1个燕麦、1个小黑麦和1个一粒小麦基因型抗苏联麦蚜的水平。所有小麦栽培种和高代品系及大麦栽培种都是易感的。小黑麦(T
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美味的岭南佳果,在广东已种植了几千年,改革开放以来为广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出口创汇做出了极大贡献。 但近年随着荔枝大面积连片种植,部分地区
虫生真菌因具有安全、环境相容好,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成为了重要的生防菌。虫生真菌在酯酶、几丁质酶、蛋白酶等表皮降解酶的作用下克服寄主体壁屏障穿透表皮侵入寄主昆
粮食要增产,种子是关键。生产实践证明,选用抗旱优种,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井陉县旱地作物品种多、乱、杂,严重制约着旱作粮食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全县从作物
针对多径效应严重影响MIMO雷达低仰角估计精度的问题,建立了MIMO雷达多径信号模型,借助广义MUSIC思想实现多径入射角度和衰减系数的联合估计,获得虚拟的多径衰减系数,同时利
期刊
桔小实蝇为我国重要的一种检疫性害虫,对果树种植业具有毁灭性的危害。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控策略仍是现有的主要治理方法,近年来其抗药性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持续控制其为害的主
本文研究了华南地区的波纹蛾科Thyatiridae的16属26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增补了中国新记录属1个,中国新纪录种1个,华南地区新记录种9个。列出了华南地区波纹蛾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
1988年用滴喂法研究了花生叶片不同组织对~(59)Fe 的吸收运转。结果表明:主脉滴喂时,~(59)Fe 分布于整个叶片,比较均匀;叶肉滴喂时,则主要分布于滴喂一侧。主脉对~(59)Fe 吸
针对麦棉套种的辐射竞争矛盾,结合气象学理论,初步建立了以棉行接受太阳直达辐射累积时间为主体的麦棉套种微气候学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对棉花而言,东西行套种棉行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