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斯西芭的形象塑造:论《远离尘器》中托马斯·哈代的女性观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影响深远,文学界对于其中女性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19世纪的妇女被定义为忠诚顺从,纯洁禁欲的,因此很多作家都把她们描绘成一心按照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生活的纯真天使;而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却多为独立自由并且有着性欲冲动的。这些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引发了批评家们对于哈代个人对于这些女性的态度的诸多评论。 但是哈代的态度却不是那样显而易见。评论家大多把哈代对于芭斯西芭的态度等同于作品中奥克的态度。奥克以一个田园牧羊人的形象出现,看似作者描述中最诚实、忠诚、公正的代表,实际上却是地道的卫道士。他用自己的道德观去审视和衡量芭斯西芭的自然木性,使芭斯西芭走到了没有爱的婚姻当中。作者的态度隐现于文字的字里行间,对于这样的结局也流露出深深的悲哀。哈代实际想要告诉我们,社会传统所规定的两性之间的关系漠视了双方基本的、最原始的吸引,而女性性别本质的流露、女性未发挥出的潜力以及她们实现自我的可能性都遭到了社会传统道德的扼杀。哈代所塑造的芭斯西芭虽然不尽完美,却闪现了人性的光芒,并动摇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形象。此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哈代对《远离尘嚣》中芭斯西芭以及相关男性形象的塑造,重新为芭斯西芭定位,并揭示作者对芭斯西芭的同情与认同。如果说传统社会观念将性欲作为衡量女性道德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哈代则向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 本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评论家对于哈代女性观的不同见解。有些人认为他对于女性是贬斥的、否定的态度;有些人认为他是持肯定的态度,赞扬女性所流露的性别本质;而有些人则综合了两种意见,认为哈代在意识形态上来说,对于女性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远离尘嚣》的写作背景。其中既包括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他的影响,也包括了他个人生活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核心。这部分通过对《远离尘嚣》的文本分析,尝试探讨作者的创作初衷。通过分析作者女性观中女性特质与自然的契合思想,对比其中三个男性的父权立场,阐释作者与维多利亚时代束缚女性本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同时也展示他对女性自然性别本质的肯定态度。 第四部分总结哈代的女性观,以及这种态度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的延续。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习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从整体上讲,习语常常显得既寓意深刻,又韵味隽永,既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辉,也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从内容上讲,习语是语言的精萃,智慧的火花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奥斯汀的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其中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将在本文中用
本文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普遍落后于汉族学生的状况,首先对近20年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认为,中国外语教育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数量
简·里斯(1890-1979)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后移居欧洲,定居在英国。她一生共出版了五部小说,三部故事集和一部自传。作为二十世纪一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界面研究成为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语言学中的界面问题。尤其是Sorace等人提出界面假说后,引发了一系列的二语习得界面研究。研究表明,某些
股票新动向今年初到3月中旬,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反弹行情。不过,3月14日,“两会”结束之日,上证指数出现一根大阴线。自此,A股再次踏上下跌之路。未来一段时间,看好股市的不
在党的历史上。使用“团结”和“胜利”来定位全国代表大会,是从1945年的七大开始的。召开这次大会的时候,党的历史问题解决了;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胜利指日可待;战后党的路线方针也有了明确的共识。因此,称这次大会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一点也不为过。
批评语言学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话语分析模式。本文首先以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等人倡导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理论为框架,以韩礼德(Halliday)的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