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酸控提制紫苏梗天然活性物质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z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苏梗富含木质纤维素和高附加值天然活性物质,现处置方式多为直接还田,造成紫苏梗中天然活性物质丧失。本文将水热反应引入紫苏梗天然活性物质提制技术中,结合酸调控优势,开展高附加值木犀草素、木犀草苷、阿魏酸等活性物质提制研究,并揭示水热酸控对木质纤维水解及活性物质溶浸的作用机制,为紫苏梗增值开发及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为减少活性物质溶出传质阻力,以木犀草素提取量为评价指标,比较水热酸控法、水热法、超声法、酶解法等方法对紫苏梗木质纤维水解能效,解析水热体系反应介质乙醇、水热时间、水热温度对?OH产生影响,探明木质纤维水解与活性物质溶出的关联性;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获得水热酸控提取木犀草素的适宜条件;运用SEM、FTIR及BET表征分析水热酸控前后紫苏梗底物物相结构变化,探明水热酸控对木质纤维水解作用。为揭示紫苏梗活性物质溶出作用机制,建立木犀草素扩散模型,获得扩散速率常数Kt和边界层厚度常数C等扩散参数;建立动力学模型,获得有效扩散系数Ds、提取速率常数Kb及活化能Ea等动力学参数;利用热力学方程计算获得ΔHm、ΔSm等热力学参数。为获得高纯度紫苏梗活性物质单体,采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并获得木犀草素等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适宜条件,评价紫苏梗活性物质单体提制的经济效益。结论如下:
  (1)木犀草素提取方法比选可知,水热酸控法(227.24μg/g)>酶解法(38.64μg/g)>水热法(32.45μg/g)>超声法(30.21μg/g),柠檬酸(421.19μg/g)>苹果酸(240.25μg/g)>醋酸(198.54μg/g);介质溶剂乙醇、水热时间、水热温度影响?OH产生,水热体系亚临界状态下?OH产生量为2.74~9.09μmol/L,纤维素水解产物D-葡萄糖为0.18~0.98mg/mL、半纤维素水解产物D-木糖为1.33~10.06mg/mL,表明水热酸控可有效实现木质纤维水解和木犀草素同步溶浸。
  (2)响应曲面法优化获得木犀草素提取适宜条件为水热时间120min、水热温度230℃、料液比1:20g/mL、柠檬酸质量浓度1%,此条件下木犀草素提取量为(901.049±0.60)μg/g,其影响木犀草素提取的主次因素为水热温度>水热时间>柠檬酸质量浓度>料液比,且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的交互作用和柠檬酸质量浓度平方效应对木犀草素提取量影响显著。
  (3)适宜条件下,FTIR分析表明,水热酸控有助于木质纤维素C–O–C减弱、-CH2增强,促进木质纤维中糖苷键水解断裂;SEM清晰显示紫苏梗底物表面出现孔洞,BET测得紫苏梗底物比表面积为2.1118m2/g,是处理前6.05倍,说明水热酸控能有效破坏紫苏梗致密结构,利于活性物质溶出。
  (4)扩散模型表明木犀草素提取过程存在快速溶浸(Ⅰ)、内部扩散(Ⅱ)、固液扩散(Ⅲ)3阶段,其反应边界层厚度常数C值变化为CⅠ  (5)采用制备色谱分离纯化获得5种活性物质,分离纯化适宜条件为V甲醇:V水=50~32%:50~68%,流速15mL?min-1,进样量10mL,香草醛、阿魏酸、木犀草苷、齐墩果酸、木犀草素分离度分别为1.79、1.55、3.02、2.56和2.74,视为完全分离;冷冻干燥可得香草醛制备率为41.34%、纯度为98.94%,阿魏酸制备率为24.09%、纯度为94.67%,木犀草苷制备率为18.58%、纯度为92.40%,齐墩果酸制备率为27.53%、纯度为85.45%,木犀草素制备率为31.69%、纯度为97.18%,为紫苏梗多元产品开发提供高纯单体,实现紫苏梗资源化利用及增值开发。
  
其他文献
双酚A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具有拟雌激素作用,对人内分泌系统影响较为突出。漆酶具有氧化还原能力,常用于降解酚类污染物的研究,是一种绿色的生物催化剂。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操作简单的双酚A降解的方法,通过建立透析反应器,将漆酶封闭在透析膜中参与降解反应,减小底物抑制作用,提高双酚A降解率以及酶使用率,进一步阐明反应的影响因素、动力学过程、降解产物。此外,为酶回收方法提供新思路,在酶催化应用方面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构建了双酚A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对其方法进行了验证。考察
学位
食品工业废水具有高有机物、高悬浮物、高可生化性和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征,属于高污染、易降解工业废水,常见的处理工艺主要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在实际应用中均有工程实例。由运行管理模式导致能耗物耗增加,是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生物膜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且适宜长世代周期微生物生长,更适合食品加工废水处理。以生物转盘(RBC)为代表的旋转式生物膜反应器,因其特有的充氧与混合方式,更加节能高效;在此基础上改进结构,填充生物填料而制成的生物转笼,具有更大的生物膜附着
学位
N-甲基吡咯烷酮(NMP)由于其热稳定性高、沸点高、挥发低和溶解能力强等优点,在石化、锂电池、高分子聚合物合成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其对聚氨酯溶解能力强,对设备腐蚀性小,低毒等优点被用作聚氨酯胶黏剂合成反应釜的清洗液,在清洗过程中NMP消耗量大,且NMP价格昂贵,清洗后的需要重新回收利用以节约生产成本。本文根据NMP现有的回收工艺,对含有聚氨酯热熔胶的清洗液废液,为解决精馏塔堵塞,NMP回收率低,分离能耗大等问题,采用先在废液中加入水并进行搅拌,脱除废液中聚氨酯固体
重金属捕集剂作为去除重金属离子的传统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延伸,能与重金属离子强力络合形成稳定大分子配体、实现重金属去除,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和经济成本低等优点,但在去除复合或多元重金属离子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离子干扰大、去除差异性等问题。本文采用接枝聚合法制备获得新型重金属捕集剂(DTC_S),开展多元重金属离子的竞争去除及机理研究,应用于电镀废水重金属治理中,以期实现工况废水处置应用及推广。为获得性能优异的重金属捕集剂组分配伍,比较研究活性剂SDBS、活性
学位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森林面积的锐减和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CO_2排放量逐年上升。空气中CO_2含量超标不仅会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等恶劣的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必须着眼于CO_2的减排和资源化循环利用。将CO_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下游工业原料,不仅可以减少CO_2的排放,也可实现无机碳到有机碳的转变,实现碳资源循环利用。传统的物理利用和简单的化学利用效率低(<1.0%),能耗高,因此,CO_2加氢还原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
杂化卤化钙钛矿(CH3NH3PbX3)量子点(QDs,Quantum Dot)由于具有出色的光电特性,如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载流子迁移率以及制备便利等众多的优点,在各种光学和电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其性能稳定性较差的表现大大限制了其商业发展。  用低温合成替代传统的高温合成,用短链烷基烃配体辛胺替代传统长链烷基烃配体合成,既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量子点的光学性能;通过调控沉淀以及前体溶剂的
天然有机物(NOM)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当其存在于自然水体中时,会对生态环境、人体构成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来自于水体中生物的过度繁殖,也可能来自于水体中生物的死亡腐烂所释放的生物毒素;且在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NOM可能与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含氮消毒副产物毒性极强,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目前,自然界中的腐殖质作为一种NOM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建设、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等领域,
混凝法在工业废水预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凝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生物处理或高级氧化处理效率。提升混凝对工业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可降低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提高水处理效率。论文首先利用微生物絮凝剂(MBF)阴离子活性基团丰富的特点,对其进行阳离子改性,合成了脱色性能良好的两性微生物絮凝剂(MBF-g-P(AM-DAC))。研究了MBF-g-P(AM-DAC)的最优合成条件和合成机理。将MBF-g-P(AM-DAC)与聚硅酸铝(PSA)复配,用来处理刚果红(CR)染料废
学位
过渡金属钯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是有机化学中构建C-C键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碳-碳偶联反应需要加入有机膦配体和钯,有机膦对水和空气敏感,通常要求在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且该过程存在催化剂昂贵不易回收、贵金属在产物不易分离且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污染环境等弊端,不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因此,开发一种可循环使用的高效钯催化剂是有机合成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有机合成中,有机溶剂以其良好的溶解性而被大量使用,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不仅对环境产生了危害,同时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急剧增加,全世界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原料来源丰富,既可以避免餐饮废油重新回到餐桌,又可以实现餐饮废油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催化加氢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投资低、和产品质量好等优点,是最便于投入工业生产的主流技术。油脂催化加氢制备生物燃油主要涉及两种反应途径:加氢脱羰和/或加氢脱羧(HDC);加氢脱氧(HDO)。从原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