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论视角下《骆驼祥子》“京味”语言在两英译本中的翻译对比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1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性,而忽视译者的创造性。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理论打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新篇章。老舍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及剧作家,素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写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自1936年问世以来,《骆驼祥子》已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元素。那么,在这些《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这些极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是如何处理的呢?本论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和施晓菁译本,以钱钟书“化境”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原文中“京味语言”的翻译和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共搜集了64个具有强烈北京地方风味的语言方式表达,并根据其特点对它们进行了归类。之后,还系统搜集整理了两个译本中的京味语言表达的译文。经过深入分析小说原文与其两个英译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施晓菁在翻译《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时,在不能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葛浩文对于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策略,而对于文化色彩较淡的内容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二是在《骆驼祥子》“京味语言”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基本都达到“化境”的效果,葛浩文译本的优点是在可读性、忠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对于个别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译文存在缺陷;施晓菁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多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京味文化韵味。本研究发现,“化境”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赏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可以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传播。
其他文献
近年来,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盾构施工技术的进步为水下隧道和隧洞建设提供了基础,越来越多的过海穿江隧道和隧洞项目,已采用盾构法在我国的内陆及沿海地区建设完成或正在施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同时给予苯巴比妥5mg/(kg&#183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也是我国政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承诺。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大众的节电意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