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性,而忽视译者的创造性。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理论打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新篇章。老舍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及剧作家,素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写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自1936年问世以来,《骆驼祥子》已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元素。那么,在这些《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这些极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是如何处理的呢?本论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和施晓菁译本,以钱钟书“化境”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原文中“京味语言”的翻译和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共搜集了64个具有强烈北京地方风味的语言方式表达,并根据其特点对它们进行了归类。之后,还系统搜集整理了两个译本中的京味语言表达的译文。经过深入分析小说原文与其两个英译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施晓菁在翻译《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时,在不能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葛浩文对于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策略,而对于文化色彩较淡的内容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二是在《骆驼祥子》“京味语言”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基本都达到“化境”的效果,葛浩文译本的优点是在可读性、忠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对于个别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译文存在缺陷;施晓菁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多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京味文化韵味。本研究发现,“化境”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赏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可以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