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清末民初的农业发展状况,考察张謇农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着重论述张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农业思想及进行的一系列农业现代化实践,力图对张謇为中国农业早期现代化而努力开拓历程中的影响作一适当的评价。 清末民初,中国农业正处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农业中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增长,其中,采用近代企业组织形式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相继出现,这使中国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张謇是近代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过渡性前驱”人物,提出了不少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思想创见。在农业方面,他虽主张“农为本”,却要突破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重视兴办农业教育,引进和推广外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他积极在农业领域进行很有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农垦公司,创建了一系列的传播农业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农业专门学校,制定了改造传统农业的措施等等。为南通及周围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影响波及全国,为世人所赞颂。 由于当时社会性质的局限、政府的软弱无能、现代化工业的缺乏,张謇试图把资本主义大农业的经营方式完全引入到传统农业的思想无法实现。张謇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新式农业教育的措施,在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情况下,也难以全面展开。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张謇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资产阶级软弱、妥协的局限性,只想用温和、稳健、保守的行为方式逐渐改良中国的社会面貌。但历史证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政权的联合压迫统治之下,单靠实业和教育救不了中国,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总之,张謇在中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尝试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阶级和认识的局限,却为后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