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一个75%左右的国土为山地或重丘的多山国家,隧道因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具有缩短通行时间、对生态环境干扰小、可全天候通行的优点受到广泛重视。公路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构造物,因其空间高度受限、纵深长,且空间宽度比常规公路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驾驶员的不适感较在普通公路上更高。随隧道长度不断增加,驾驶员在隧道中所处时间也逐渐增长,长时间在路况单一、照明品质差的隧道中驾驶,更易对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造成不良影响。在隧道中间段,所有光照完全依托于目前隧道内照明环境。隧道内照明环境除了对驾驶员在视觉功效上造成影响外,还存在着长时间下光对驾驶员生理变化造成的影响。综合隧道内不甚良好的驾驶环境及长时间驾驶过程,极易引发驾驶疲劳。表现在由于驾驶环境单调或长时间超强度行车,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会有所衰退,变得动作僵硬、反应迟钝,人体综合系统有所失衡,对环境刺激的接收、处理和执行均有所下降,严重则会引发交通安全隐患。本文从隧道内照明环境的各项指标入手,基于影响驾驶疲劳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得出照明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影响规律,并就规律开展实验研究相应措施以期对驾驶员驾驶疲劳起到缓解作用,为公路特长隧道内安全驾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针对驾驶员疲劳提出长隧道中间段照明中的重点研究要素。接下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特长隧道内照明环境基本状况;通过实驾测试分析照明环境中不同研究要素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通过实验过程中采集体现驾驶员疲劳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数据,结合心理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的共同之处并加以分析,确定特长隧道不同照明环境对驾驶员产生的疲劳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在实验室内进行进一步实验,针对研究要素对实测得出的规律进行验证;提出通过变化研究要素从而改善疲劳的举措,由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上的变化进行验证。就此提出基于驾驶员疲劳度改善长隧道中间段光环境建设的措施作为参考。本论文从以下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通过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论述,阐述了研究的必要性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是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要素的总结。首先,通过梳理目前国内隧道照明标准,分析其机理和目的,提取本文研究相关隧道照明指标上的研究要素。其次,就隧道内光环境对驾驶员在视觉功效和非视觉效应等方面的影响,就本文相关光源相关研究要素提取总结。接下来,就有关驾驶员疲劳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了解其生理机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最后,将影响驾驶员疲劳度的研究要素总结为两大类,隧道内照明指标和光源相关参数,共八个主要研究要点,并将其评价指标归纳为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两类,为论文第三、四章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是调研隧道的照明环境现状及驾驶员评价结果分析,对长隧道中间段的照明现状调研,并就现状下驾驶员疲劳度进行分析。首先选取了重点研究对象,根据八项研究要素对其现状进行调研。接下来针对隧道内相关研究要素的可变性,制定实验方案。从两类评价指标中,生理指标选用心电信号中的心率变异性HRV,心理指标中选用面部信息识别系统和主观评价量表进行实验,就相关研究要素对驾驶员疲劳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寻找相关规律。最后就其他隧道的照明设计现状和现状下驾驶员疲劳度进行调研,验证上述结论,总结研究要素中缺乏研究的部分,为第四章实验设计作参考。第四章是人工隧道照明实验。首先就第三章的研究结果,对缺少实验的研究要素进行提取,并针对其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作进一步研究。生理指标上选用脑电信号EEG,眼电信号EOG,心理指标上选用疲劳评价量表。其次针对所选研究要素,设计实验设备,选用恰当的实验器材。接下来设计实验,对第三章得出的照明环境对驾驶疲劳影响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就研究要素对改善驾驶疲劳进行进一步实验。最后对所得实验指标数据预处理,为第五章的总结和分析作铺垫。第五章就第四章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就恒定照明条件下得到的生理数据和心理数据,进一步验证照明指标和光源参数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接下来对动态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辅佐验证研究要素对驾驶疲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改善驾驶疲劳的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实验,得出研究要素对疲劳的影响规律,并就针对研究要素的照明环境变化对疲劳的改善效果进行总结。第六章结语,整合第三章与第五章的实验结果,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同时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