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员疲劳度的公路长隧道中间段照明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f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一个75%左右的国土为山地或重丘的多山国家,隧道因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具有缩短通行时间、对生态环境干扰小、可全天候通行的优点受到广泛重视。公路隧道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构造物,因其空间高度受限、纵深长,且空间宽度比常规公路小,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驾驶员的不适感较在普通公路上更高。随隧道长度不断增加,驾驶员在隧道中所处时间也逐渐增长,长时间在路况单一、照明品质差的隧道中驾驶,更易对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造成不良影响。在隧道中间段,所有光照完全依托于目前隧道内照明环境。隧道内照明环境除了对驾驶员在视觉功效上造成影响外,还存在着长时间下光对驾驶员生理变化造成的影响。综合隧道内不甚良好的驾驶环境及长时间驾驶过程,极易引发驾驶疲劳。表现在由于驾驶环境单调或长时间超强度行车,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会有所衰退,变得动作僵硬、反应迟钝,人体综合系统有所失衡,对环境刺激的接收、处理和执行均有所下降,严重则会引发交通安全隐患。本文从隧道内照明环境的各项指标入手,基于影响驾驶疲劳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得出照明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影响规律,并就规律开展实验研究相应措施以期对驾驶员驾驶疲劳起到缓解作用,为公路特长隧道内安全驾驶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针对驾驶员疲劳提出长隧道中间段照明中的重点研究要素。接下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特长隧道内照明环境基本状况;通过实驾测试分析照明环境中不同研究要素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通过实验过程中采集体现驾驶员疲劳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数据,结合心理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的共同之处并加以分析,确定特长隧道不同照明环境对驾驶员产生的疲劳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在实验室内进行进一步实验,针对研究要素对实测得出的规律进行验证;提出通过变化研究要素从而改善疲劳的举措,由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上的变化进行验证。就此提出基于驾驶员疲劳度改善长隧道中间段光环境建设的措施作为参考。本论文从以下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通过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动态、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论述,阐述了研究的必要性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是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要素的总结。首先,通过梳理目前国内隧道照明标准,分析其机理和目的,提取本文研究相关隧道照明指标上的研究要素。其次,就隧道内光环境对驾驶员在视觉功效和非视觉效应等方面的影响,就本文相关光源相关研究要素提取总结。接下来,就有关驾驶员疲劳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了解其生理机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最后,将影响驾驶员疲劳度的研究要素总结为两大类,隧道内照明指标和光源相关参数,共八个主要研究要点,并将其评价指标归纳为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两类,为论文第三、四章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是调研隧道的照明环境现状及驾驶员评价结果分析,对长隧道中间段的照明现状调研,并就现状下驾驶员疲劳度进行分析。首先选取了重点研究对象,根据八项研究要素对其现状进行调研。接下来针对隧道内相关研究要素的可变性,制定实验方案。从两类评价指标中,生理指标选用心电信号中的心率变异性HRV,心理指标中选用面部信息识别系统和主观评价量表进行实验,就相关研究要素对驾驶员疲劳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寻找相关规律。最后就其他隧道的照明设计现状和现状下驾驶员疲劳度进行调研,验证上述结论,总结研究要素中缺乏研究的部分,为第四章实验设计作参考。第四章是人工隧道照明实验。首先就第三章的研究结果,对缺少实验的研究要素进行提取,并针对其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作进一步研究。生理指标上选用脑电信号EEG,眼电信号EOG,心理指标上选用疲劳评价量表。其次针对所选研究要素,设计实验设备,选用恰当的实验器材。接下来设计实验,对第三章得出的照明环境对驾驶疲劳影响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就研究要素对改善驾驶疲劳进行进一步实验。最后对所得实验指标数据预处理,为第五章的总结和分析作铺垫。第五章就第四章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就恒定照明条件下得到的生理数据和心理数据,进一步验证照明指标和光源参数对驾驶员疲劳的影响。接下来对动态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辅佐验证研究要素对驾驶疲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改善驾驶疲劳的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实验,得出研究要素对疲劳的影响规律,并就针对研究要素的照明环境变化对疲劳的改善效果进行总结。第六章结语,整合第三章与第五章的实验结果,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同时提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完善混凝土结构抗剪设计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分解等截面直梁弯曲变形与剪切变形的实验方法,此外还对目前已提出的分解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通过开展混凝土简支梁剪切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分别代入上述分解方法以获得荷载点的推算挠度;本文通过比对荷载点推算挠度与实测挠度以验证分解方法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给出等截面直梁剪切变形估算模型实验验证方法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介绍了现已提出的3种分解混凝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愿意去了解与追寻事物的起源,作为礼制文化的传承者——宫室的起源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宫室建筑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这个时期建筑艺术与建造技艺,更是这个时期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只有在更好的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本文希望通过回溯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寻建筑与礼制的关系,并揭示建筑等级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本文将研究的时间段限定在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宫室起源和成熟定
学位
分布式发电凭借着自身的环保性、经济性和灵活性逐渐成为了当前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优化了传统电力系统的供电结构,但另一方面它也给电力系统引入了新的问题,如在接入分布式电源后电网母线电压升高甚至超过临界值等。因此需要引入更加高效可靠的潮流控制方法来管理接入电网的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层面的软开关技术开始引起广泛硏究,该技术可以在避免重构现有网络的情况下提高配电网消纳分布式电源的能力。软开关
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的金属元素。在人体内,锌离子(Zn2+)的含量仅次于铁,是含量第二丰富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代谢、信号传导和免疫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生理代谢调节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间Zn2+浓度与分布的变化通常预示着其功能的改变,这与体内代谢调节等正常生理活动相关,在某些时候,Zn2+浓度的异常变化也可能会导致一些病理反应的发生。因此,Zn2+检测,尤其
可以实现“转劣为优,变废为宝”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成为自然资源富集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破除发展桎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抓手。文章从区域协调、乡村振兴、收入分配三个视角分别阐释了其中的内在逻辑;论述了机制设计中要重点关注的权责配置、公平与效率、一般均衡等问题;同时分析了政府在欠发达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角色和作用。文章旨在为欠发达地区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实现生态保护和共同富裕双赢目标提供理论支
综合评价项目的实施效果对建筑项目建设有着明显作用,根据评价结论能够有效的对过往项目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此类型新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最终实现对项目投资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良好的企业形象与社会影响。本文对商业综合体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分析,组成本文的研究框架。通过分析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价实施的过程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把某项目作为对象,将某项目优化调整之前与某项目优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类每日所产生的数据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对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可现如今电子计算机受限于核心器件的集成极限,其计算能力正在逐步逼近“摩尔定律”的瓶颈。膜计算是自然计算的一个分支,它是受生物细胞结构以及活动规律启发得来的一类计算模型。膜计算的计算机器也叫做P系统,在计算上具有的最大并行性与不确定性,P系统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一特性采用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DNA异常甲基化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NA去甲基化酶1(Ten-Eleven Translocation 1,TET1)作为DNA去甲基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可以调控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其在肾癌中的表达失调可能与肾癌进程相关。并且尚无文献报道TET1在肾癌中表达下调的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TET1在肾癌中表达失调的机制以及其表达失调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