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借助统计学方法探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内容。运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尝试发现症状间的关系、规律,进行合理分型,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因素与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关系,尝试为中医建立和完善强直性脊柱炎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为进一步多中心研究奠定基础,力求尽早建立一套有普遍意义的辨证分型标准。方法:严格按照本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病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市正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选入符合条件患者108人。对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录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聚类分型,在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分为几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分析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血小板(PLT)等实验室指标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成果: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结果:经研究最终确定聚类分为四型最为合理,最符合临床实际情况,且确立证型名称分别是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亏虚证,其中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重,占38.89%;其次为痰瘀痹阻证,占27.78%;再者为肝肾亏虚证,占19.44%;最后为寒湿痹阻证,占13.89%。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年龄与四个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血沉与AS证型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各证型两两比较,发现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及痰瘀痹阻证三组与肝肾亏虚证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以上三证型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非参数秩和检验,发现C反应蛋白与AS四个证型之间差异在非参数情况下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两组与肝肾亏虚证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型组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血小板与AS中医证型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痰瘀痹阻证与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及肝肾亏虚证三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证型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IgG、IgM与AS四个中医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课题研究确立AS中医证型分别是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亏虚证,其中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重,主要是所选患者大多数为岭南人,岭南气侯多湿热、少寒湿,湿热体质因素及本课题是小样本、单区域研究所致。(2)入选AS患者男:女约为4:1,年龄介于16-55岁,平均年龄为26.84±6.79岁,年龄与AS四个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3)湿热痹阻证ESR、CRP水平升高最明显,痰瘀痹阻证PLT水平升高最明显,IgA、IgG, IgM与AS四个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