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表现为许多词语所指称的客观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没有明确的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有助于修正、限制概念,避免把话说得太死,使语言表达灵活,有回旋的余地。自从Lakoff在1972年把mostly, almost, appear等词语定义为模糊限制语之后,近二十年来,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层出不穷,许多学者对模糊限制语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分类及功能上,而对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相对甚少,尤其是对英汉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学术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并在文体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特征性。本文以六种权威应用语言学期刊上的六十篇实证性论文(英汉各三十篇)作为研究对象,以Varttala和Hyland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理论为基础,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五类:具有认识力的情态动词、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对英汉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次和分布特点(包括在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的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论文中出现频次和分布特点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出现频次方面:总的来说,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论文中的出现频次要远远高于其在汉语论文中的出现频次。英汉论文样本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讲,相对于其它四类词而言,英汉论文作者都较少使用具有认识力的名词。在英语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三类词是:具有认识力的动词、形容词及情态动词;而在汉语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是具有认识力的副词。在分布特征方面:英汉论文都是讨论部分的模糊限制语最多,方法部分最少。但无论是就整体上来讲还是就各部分来讲,模糊限制语在英语论文中的分布要明显比其在汉语论文中的分布广。这种差异在结果部分最为明显。英汉论文在模糊限制语使用上的不同之处较清晰地反映出了英汉作者不同的写作习惯。文化习俗以及对学术论文写作规约的不了解都会影响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本研究对学术写作与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学术写作者了解不同语言文化各自的写作修辞特点,从而提高和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