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GIS的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景观分类及其分布格局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地形复杂的地区,制约了森林植被特征及动态的研究工作。本研究利用三峡库区遥感图像和森林资源GIS数据库,基于RS和GI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从宏观尺度上分析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森林景观特征,为森林资源的动态研究及森林景观的生态恢复、景观评价等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三峡库区7类植被景观类型分布比例不均。整体范围内各类景观地位存在差异,以暖温性针叶混交林、灌丛占为主;在某些区域范围内部分几类植被景观控制整体景观,导致区域范围内多样性程度不高,三峡库区重庆段内的阔叶林分布面积明显少于针叶林,而在三峡库区的湖北段,阔叶林占该区域森林面积比例高于重庆段。(2)不同植被类型随海拔变化规律都为单峰型分布,峰值按照海拔高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出现为:暖温性针叶纯林<暖温性针叶混交林和灌丛<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在海拔1800m以下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类型为暖温性针叶混交林、灌丛、落叶阔叶林;在海拔为1800m—2600m之间,落叶阔叶林、灌丛、温性针叶林占主导地位,海拔超过2600m,常绿阔叶林占绝对主导地位。(3)库区各种植被类型集中分布在16°—35°之间,面积比例随坡度变化呈现正态分布状态,除常绿阔叶林外,其他森林植被类型都分别是在26°—35°之间产生峰值,而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峰值出现在36°—45°范围内,主要分布在狭窄、陡峭的地带。在同一坡度范围段内,灌丛、暖温性针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所占植被总面积比例较多,其他类别面积比例较少。(4)库区各类植被类型在每一坡向上均有分布,且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的变化不大,但由于库区不同坡向森林面积及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导致,某一植被类型在利于其生长且坡面比大的坡向上,该植被在此坡向上面积将高于其他坡向。(5)重庆典型地区各类植被类型中暖温性针叶混交林有较强的景观优势度,灌丛次之,其他植被类型面积比例都小于5%,而各植被类型的边缘密度总体上均不高;在形状指数上,其各类别不规则程度依次为暖温性针叶混交林>灌丛>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纯林;景观破碎化程度每类植被景观也有区别,由小到大依次为:暖温性针叶纯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混交林;团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混交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纯林>灌丛。(6)与重庆典型地区相比,鄂西典型地区植被没有明显的景观优势类别,以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温性针叶混交林、灌丛四种为主,而边缘密度总体高于重庆地区;在景观破碎程度为温性针叶林<灌丛<暖温性针叶纯林<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混交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形状指数为灌丛>暖温性针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温性针叶纯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团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阔叶林>暖温性针叶混交林>暖温性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暖温性针叶纯林>灌丛>温性针叶林。研究区植被景观的整体趋势同样体现了库区次生针叶林向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转换的过程,而且较之重庆地区景观类别分布比例而言,鄂西地区在植被景观向顶级群落景观恢复过程较好。(7)在植被景观水平上,库区中聚集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为重庆地区<鄂西地区,而在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为重庆地区<鄂西地区,可见三峡库区鄂西地区的景观分布较重庆地区的景观分布均衡。
其他文献
人工整枝在控制林分生长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分生长收获预估体系,因此通过枝条生长及树冠高度的变化合理的预测出整枝的时间和强度对林分的生长发育十分重
药乡小流域是鲁中山区的典型区域,以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分析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药乡小流域林地土壤有机碳
本文以阜新孙家湾矸石山为研究对象,从野外调查、实地观测、室内分析、原状土冲刷试验,对矸石山不同排矸年限、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等18个样地的沟蚀影响因素及其抗冲性进行了
作者从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止,共计对大别山进行了8次调查,经调查统计,在大别山地区共采集到叶蜂6科71属185种(包括亚种),其中有97个安徽新纪录种,6个河南新纪录种,1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