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农村贫困与生态脆弱关系及减贫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f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与生态脆弱性关系问题是人地关系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本文以岷江上游为研究案例,在分析岷江上游农村贫困与生态脆弱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农村贫困与生态脆弱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人地关系理论、计量经济学及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农村贫困与生态脆弱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相关性关系分析和关系类型划分,甄别岷江上游贫困内部差异,探讨岷江上游致贫因素,最后提出岷江上游农村脱贫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贫困度与生态脆弱度特征上,岷江上游5县在贫困度上存在较大差异。2000-2010年岷江上游贫困高位平稳波动的有黑水县、理县、松潘县,而茂县、汶川县贫困减缓;在生态脆弱度上也存在差异。生态脆弱度在整体从高到低依次为: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黑水县。其中生态转向优化为理县,生态转向脆弱为汶川。   (2)贫困与生态脆弱关系上,a)与生态脆弱因子关系分析。海拔因子和干旱指数因子与农村贫困呈正相关关系、景观多样性因子与农村贫困呈负相关关系、而景观破碎度与农村贫困关系不显著。b)相关关系。当1<农村贫困度<1.5时,农村贫困与生态脆弱呈现正相关关系;当-0.5<农村贫困度<1或1.5<农村贫困度<2.5时,农村贫困与生态脆弱呈现不稳定性关系。茂县、松潘、黑水农村贫困度与生态脆弱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汶川、理县农村贫困度与生态脆弱度两者关系波动大。c)关系类型划分。较生态脆弱问题而言,岷江上游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岷江上游由2000年的生态脆弱问题转向2005、2010年的贫困问题;松潘县和黑水县贫困与生态脆弱问题不断恶化,逐渐转向强度贫困-强度生态脆弱型。   (3)内部差异上,a)贫困空间分布上,岷江上游农村贫困主要有两个集中分布地带,一个是沿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干旱河谷地带,二是岷江源区的亚高山地带,b)动态变化上,时间动态上,整体上岷江上游贫困问题在减弱,其中,松潘县北部、黑水县中部贫困减弱表现尤为明显;县域内部贫困动态上,汶川县、理县、黑水县贫困度在减弱。而茂县贫困度在增强,松潘县北部的贫困度在减弱,但松潘县西部地区的贫困度在增强。   贫困影响因素,主要从生态脆弱因素、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扶贫政策因素等5个因素来评价其对贫困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交通要素对贫困影响显著。   (4)减贫对策上,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计选择、人类活动、政策5个层面提出岷江上游脱贫路径调控与对策建议: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交通投入,提高地理区位优势;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周边农民生计问题;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自主脱贫能力;进一步完善减贫对策,切实实现农民脱贫。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道路交通机动车尾气导致的污染贡献率较大,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大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思想保障。实践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强与弱关系到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江
根据中亚5国100个气象站1901-2000年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Miami、Thortwaite Memorial模型对中亚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用距平、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
地质公园旅游价值的核心是科学价值,特色是地质,其旅游开发目的是为游客提供地质科学价值体验。本文以游客对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在线点评数据为基础,通过文本分析比较研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以及在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碳循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森林资
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存在诸多差异,其中,由城市人为热排放加剧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环境特征。因而,如何衡量和计算城市人为热的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人为热量的排放
曹君海东教授致力于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经年累月,成果丰厚,曾出版过专著《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且发表过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最近,曹君又推出了新著《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
期刊
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响应的重要研究内容。气候变化模型预测,未来中亚干旱区的降水和氮沉降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已有研究表
网络旅游信息访问量与现实旅游市场客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存有密切相关性。本研究运用百度指数“用户关注度”功能,通过选取关键词进行搜索,从而获得福建省7家5A级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以“3R”为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降低输入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物质量,从源头控制低效率使用资源和污染物随意排放;“再利用”(Reuse),即大大